立秋節氣2025|暑氣未消降雨多 中醫推介14款養生食材湯水 潤肺/止咳/防秋燥
發佈時間:00:00 2025-08-07 HKT

【立秋2025/節氣/】今日(7日)正式踏入立秋,雖然這意味著已進入秋天,但暑氣仍然未消?註冊中醫師、針灸博士陳敏儀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提醒小心「秋老虎」,即立秋後可能仍有一段時日的炎熱或濕熱天氣;又推介多款適合在立秋期間進食的湯水及養生食材,有助滋潤日漸乾燥喉嚨和皮膚。
甚麼是立秋?天氣會出現甚麼變化?
陳敏儀醫師表示,「立秋」中的「立」有「開始」的意思,「秋」指農作物將成熟,標誌著炎熱的夏天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通常在每年8月7-9日出現。
立秋通常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象徵夏去秋來。不過立秋後其實亦有很多地方暑氣未消,立秋期間的白天仍然比較炎熱(俗稱「秋老虎」),而夜晚和清晨才會開始有涼意,並且容易出現降雨與濕熱夾雜、悶熱的天氣。
立秋節氣宜吃甚麼?推介10款潤肺止咳食物
陳敏儀醫師指,立秋養生重點是「潤肺清燥」,因秋季天氣乾燥,易出現口乾、咽喉乾燥、皮膚敏感、便秘等「秋燥」症狀。肺為秋季最易受影響的臟腑,其次是呼吸道、喉嚨、腸胃等。立秋後,暑氣仍未完全消退,因此仍需適當消暑,同時預防秋燥傷肺。這時還應保護脾胃,避免進食過多生冷或辛辣食物,否則容易加重腸胃負擔。
陳敏儀醫師推介10款適合立秋潤燥潤肺的養生食材:
立秋養生食材|1. 百合
- 性味:性微寒、味甘
- 功效:潤肺止咳,養陰清心安神,適合秋季肺燥咳嗽及心神不寧。
立秋養生食材|2. 蜂蜜
- 性味:性平、味甘
- 功效: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滑腸通便,助養陰潤燥。
立秋養生食材|3. 山藥(淮山)
- 性味:性平、味甘
- 功效:益氣養陰,健脾補肺,強化體力,調理脾胃。
立秋養生食材|4. 白木耳
- 性味:性平、味甘淡
- 功效:潤肺生津,養陰潤燥,滋陰補血,改善乾咳口燥。
立秋養生食材|5. 蓮子
- 性味:性平、味甘澀
- 功效: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有助健脾補腎,適合秋季保養。
立秋養生食材|6. 蘋果
- 性味:性涼、味甘
- 功效:生津止渴,清熱除煩,潤肺養胃,有助秋季生津。
立秋養生食材|7. 水梨
- 性味:性涼、味甘
- 功效:生津止咳,清熱潤燥,解秋燥,潤肺止渴。
立秋養生食材|8. 枇杷
- 性味:性涼、味甘酸
- 功效:潤肺止咳,生津清熱,化痰止渴,適合秋季燥熱咳嗽。
立秋養生食材|9. 南瓜
- 性味:性平、味甘
- 功效:健脾補中,解毒消腫,養陰潤燥,助消化。
立秋養生食材|10. 番茄
- 性味:性涼、味甘酸
- 功效: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潤燥,秋季常用以清熱解暑。
立秋節氣養生湯水 推介4款滋陰潤肺
陳敏儀醫師推介4款適合立秋時節飲用的滋陰潤肺湯水:
立秋湯水|1. 清補涼
- 材料:蓮子15g、芡實15g、淮山30g、百合15g、玉竹15g、沙參15g、陳皮1片、蜜棗2粒、紅蘿蔔1條、粟米1條、瘦肉250g
- 做法:材料切塊、瘦肉汆水後和其餘材料加2公升水,大火煲滾後小火再煲1.5小時,加鹽調味
- 功效:健脾益氣,潤肺生成津液
- 宜忌:適合大部分人,體質過於虛寒者酌量
立秋湯水|2. 雪梨百合豬骨湯
- 材料:雪梨2個、百合15g、玉竹15g、豬骨300g、適量水
- 做法:雪梨去芯切塊、豬骨汆水後一起和其他材料加水煮90分鐘
- 功效:滋陰潤肺、潤燥止咳
- 宜忌:感冒未癒、脾胃較虛弱者適量
立秋湯水|3. 南瓜栗子瘦肉湯
- 材料:南瓜200g、栗子80g、瘦肉200g、陳皮1片、生薑2片
- 做法:南瓜、栗子去殼切塊,與其他材料加水煲1小時
- 功效:健脾、益胃養顏
- 宜忌:糖尿病患者適量
立秋湯水|4. 清燥潤肺湯
- 材料:水梨1個、海底椰40g、百合15g、玉竹20g、豬肉200g
- 做法:材料洗淨後煮1-1.5小時
- 功效:生津潤燥、養陰潤肺
- 宜忌:體寒者減量,腸胃虛寒者適量
立秋節氣養生 6類食物不宜多吃
陳敏儀醫師提醒,在立秋時節應避免吃太多一些食物,可能會加重秋燥不適或傷肺傷脾。
- 辛辣食物(如辣椒、蔥薑蒜):易洩瀉肺氣,加重秋燥,傷肺
- 油膩炸物:加重脾胃負擔,易致消化不良、上火
- 生冷食品:損傷脾胃陽氣,易導致腹痛腹瀉
- 瓜類(如西瓜、苦瓜等):性涼,易損脾胃陽氣;秋天夜涼後易腹瀉
- 酒精飲品:易耗傷陰液,加重體內乾燥
- 燥熱食物(如羊肉、雀肉、胡椒過量):助陽生內熱,加劇秋燥傷津
立秋節氣易受寒生病 注意6大生活習
除了飲食之外,陳敏儀醫師又提醒在秋天時應注意生活習慣,避免著涼或生病:
- 早晚加件薄外套,防止早晚溫差大而著涼
- 不要過早加重衣物,讓身體自然適應氣候轉變
- 建議早睡早起、作息穩定,避免因晚睡或早起受寒
- 適度運動(如步行、太極等),避免過度劇烈出汗
- 因秋屬肺、肺在志為悲,記得保持情緒平和,避免悲傷或情志失調
- 季節轉換感染機會增多,人多密集場所戴口罩、勤洗手
專家履歷:陳敏儀
安禾中醫專科中心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超過13年婦科及針灸科專科臨床經驗,臨床研究範疇包括卵巢早衰、不孕不育、高齡生育、輸卵管堵塞、子宮囊腫、月經失調等。
延伸閱讀:止咳化痰要吃燉雪梨/燉橙?中醫揭這情況吃才有效!解構2大止咳食療功效
---
相關文章:
消委會潤手霜推介|秋冬皮膚乾燥易有濕疹主婦手 推介10款高分潤手霜最平$24
秋天必吃20種紫色食物 抗發炎/減肥/增免疫力 紫色薯仔提子上榜
秋天進補|補腎養血防秋燥 中醫推介24種食物湯水 防腎虛/感冒/脫髮/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