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議AI時代下 教育出版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更新時間:16:20 2025-07-22 HKT
發佈時間:16:20 2025-07-22 HKT

隨着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由香港教育出版專業協會主辦的「『有了AI仲要課本?』—AI教育應用對教材出版機制影響」座談會,於2025年7月1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活動匯聚立法會議員、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出版業界代表,共同探討AI技術對教育出版生態的深遠影響,吸引眾多教育工作者及業內人士參與。

AI 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教學內容開發、學生學習輔助及教育評估中。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對教材出版機制帶來深遠影響。3位主講嘉賓—香港教育大學教授呂大樂、立法會議員鄧飛,以及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戴希立,從不同角度分享對AI技術和教育出版的見解。

教科書出版不是印刷業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呂大樂、立法會議員鄧飛,以及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戴希立,分享對AI技術和教育出版的見解。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呂大樂、立法會議員鄧飛,以及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戴希立,分享對AI技術和教育出版的見解。

呂大樂先以「點只印刷咁簡單」為題,剖析教育出版的本質和所面對的挑戰。呂大樂強調教育出版並非單純印刷課本,核心價值在於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專業的教材和支援。他指出,學生人口下降、電子化改革、送審制度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運用AI技術衍生的版權問題,都為教育出版業帶來巨大挑戰,呼籲社會正視教材製作背後的隱性成本。

AI宜作輔助 但不要迷信

鄧飛分析應用AI技術的優缺點時,指出AI技術有助因材施教,但同時強調使用AI也有風險,呼籲大家「不要迷信AI」。鄧飛舉例,一些個人AI帳戶的運算能力有限,可能會生成錯誤或片面的資訊,而專業出版機構提供的教材經過嚴謹審核,品質有保障。他強調,AI應作為輔助工具,而非用來取代傳統教材。

重塑觀念 多方協作

戴希立則以「『教材出版』何去何從」為題,分析當前教育出版業面臨的困境,包括學生人數持續下降,教育經費減少及AI應用增加成本,從事教材出版的機構大幅減少等。他提出「政產學研」的協作模式,建議政府主導建立新機制,促進各方合作,提升教材質素,同時需加強版權保護與AI素養教育。

相信專業與協作

在問答環節,與會者積極提問,討論如何平衡AI創新與教材品質、版權保護等議題。嘉賓一致認為,AI技術無可避免影響教育出版生態,但專業把關與多方合作仍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