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諾獎殿堂華人 楊振寧魂歸宇宙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9 HKT

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昨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獎的華人。儘管他在學術界取得矚目成就,但坦言「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楊振寧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個圓」,從祖國出發赴美,登上世界舞台,最終歸根故土。70年代首次回國後,他致力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晚年放棄美籍恢復中國籍,定居北京,堅持講學,把百年睿智,留給後世。
清華大學官網昨午變為黑白,發布題為《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的悼文,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昨午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訃文稱,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清華校方已設立吊唁處供外界悼念,為期7天。
丘成桐發文:啟我後學二三輩
在港成長的數學家丘成桐發文悼念,寫道:「慕雙雄攜手,破宇稱守恆,啟我後學二三輩。繼外爾規範,始強力物理,叱吒科壇六十年」,並希望未來在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設立一個以楊振寧命名的獎項來紀念他。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留美數學博士,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因此楊振寧小時候便居於清華園。楊振寧自小成績優異,尤其是數學方面,13歲時看了《神秘的宇宙》一書後,深深被宇宙世界吸引,向父母豪言:「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自小成績優異 13歲矢志拿諾獎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楊振寧離開北京,1938年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成績名列前茅。1942年入讀清華大學研究院,1945年作為清華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不久,楊振寧加入學術殿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仰慕已久的愛因斯坦成為同事,並開始了其學術黃金時代,1955年出任該院教授。
1956年10月,年僅34歲的楊振寧與同樣來自西南聯大的師弟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的革命性理論,轟動學術界。1年後,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消息傳來,全球華人為之振奮。楊振寧對科學界的貢獻遠不止於此。早在1954年,他與米爾斯合作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楊振寧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對於這事,楊振寧在一次訪談中說,換美國護照是因為學術和工作的關係,形容這是個「痛苦的決定」,其父親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裏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1971年中美關係因「乒乓外交」解凍。楊把握機會申請返回離開了26年的祖國。1971年7月19日,他登上飛往上海的飛機,「進入雲南上空時,駕駛員說:『我們已進入中國領空!』當時我的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
晚年棄美籍 返國四出講學
這次回國期間所見所聞,特別是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和科技發展,讓他心潮澎湃。自此之後,他多次回國,於不同層面推動中美交流,並向中國高層提議恢復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1999年,楊振寧在美國退休後,萌發落葉歸根的想法。1999年,他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重返清華園定居。2015年4月,他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籍,對此他解釋說:「我的身體裏循環着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2015年,93歲的楊振寧仍在各地講學。他把清華園的家取名「歸根居」,並題詩:「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清華大學悼文總結說:「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回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