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學者戴希膺未來科學大獎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1 HKT

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迎來10周年,現正於香港科學館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展覽,介紹歷年的香港獲獎者。今屆物質科學獎得主之一、香港科技大學學者戴希指出,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非常多,對年輕人的支援甚大,能激發年輕學者開展創新想法,認為這是香港非常大的優勢,形容「通向科創黃金時代大門已打開」。展望未來的創科發展,他認為本港仍需要更多的資金和實體空間,促進相關發展。
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與另外兩名學者,因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驗實現方面的貢獻,共同獲頒今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戴希表示,是次獲獎是對他過往10多年研究工作的認可與鼓勵。回想當年開展拓撲電子材料的研究,他坦言,當時相關理論及概念仍屬嶄新,對於如何找到實際材料毫無頭緒,只能憑物理直覺進行各種嘗試。他笑言,雖然其後發現數千種電子材料,但性能最優越的仍然是最早發現的那些材料。
指香港資訊交匯擁獨特優勢
然而科研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戴希指出,「失敗對科學家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事,每天都在失敗」。儘管研究過程中會感到挫折與沮喪,但他認為成功所帶來的喜悅無可比擬,「我跟學生經常這麼說,能夠承受失敗,是你以後成為一個科學家非常重要的品質」。他勉勵年輕一代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強調每一次失敗都有價值,也能從中學到一些新東西。
戴希於2017年來港,加入科大任教,承傳自己累積了20至30年的經驗。他認為,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資訊交匯,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地帶。此外,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非常多,對年輕人的支援也甚大,有助年輕學者開展創新的想法。對於香港科創發展的未來,他認為,本港仍需更多的資金和實體空間,未來會有更多新科研大樓建成,與大灣區合作亦將帶來更豐富的資源,有利科創發展。
對於培育下一代科學人才,戴希認為,年輕人若只懂得背誦元素周期表或公式並無意義,必須培養正確的科學心態,尤其在資訊爆炸與假訊息充斥的時代,能夠辨別正確資訊至關重要。他呼籲社會應給予年輕人更多研究自由,否則他們可能因壓力而選擇風險較低的研究方向,使研究價值受限。
逾百科學家來港參與大獎周
適逢未來科學大獎成立10周年,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題,介紹該獎項及與香港相關的獲獎者,並展示部分獲獎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展期由即日起至本月29日。未來科學大獎周亦將於本月22日起一連5日展開,屆時將有逾百名國際傑出科學家來港參與不同活動,包括科學峰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