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新生力量 新晉香港運動員誓攻頂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0 HKT

距離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只剩下約1個月,一眾港隊健兒進入最後備戰期,務求以最佳狀態迎接國家最高水平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本屆港隊陣容鼎盛,不乏一群具潛力的年輕運動員繼往開來、薪火相傳,包括於世大運贏得2面銅牌的乒乓球手吳詠琳、世大運女子佩劍個人賽銅牌得主薛雅齊,以及先後刷新100米短跑紀錄的「飛人」陳一樂與郭俊廷等。一眾年輕小將努力兼顧學業和體育成績,期望能成為新生代的榜樣,證明運動員也能學業有成。他們正全力以赴,劍指全運會獎牌。
陳一樂:要跑出節奏才跑得快
近期出賽備戰的田徑隊,兩位「百米飛人」陳一樂和郭俊廷抖擻精神,剛在周三(8日)偕隊友赴日集訓和參加比賽。二人同為短跑新星,師承前港隊代表何君龍,去年與吳君浩、陳庭方和葉景維組成接力隊,在亞青4x100米決賽跑出39.67秒,勇奪金牌並打破香港青年紀錄。
個人方面,陳一樂於亞青賽勇奪100米銀牌,準決賽跑出10.38秒,刷新個人最佳成績,追平香港U20紀錄;郭俊廷則於今年4月的本地系列賽跑出10.37秒,以0.01秒之微改寫U20香港紀錄。「今年不斷跑出10.5秒、10.6秒的成績,為何努力練習仍未能突破?」陳一樂坦言,突破個人最佳成績並非易事,跑齡漸長,總會遇上瓶頸,後來他與教練商量,到深圳跟隊集訓和取經,慢慢突破,「要跑出節奏才跑得快。」他舉例,現在跑之前會先預想,每10米該做甚麼,腳要如何完成動作,「目前做到60%,有信心兩個月內做到100%。」
郭俊廷改寫U20百米跑香港紀錄
短跑新星郭俊廷表示,年初破個人紀錄屬意料之外,「當時發燒,前一晚更想過退賽。」結果,他初賽跑出10.4秒,決賽更以10.37秒奪金,「可能不發燒會跑得更快。」
對即將來臨的全運會,他們期望與一眾內地飛人同場較量。陳一樂憶述,今年2月在南京參加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與多名9秒內完成100米的健兒同場起跑,大開眼界,「親身看見他們跑步和熱身,是寶貴的經驗。」他希望與廣西田徑隊隊員鄧信銳碰面,亦盼親身見證名將蘇炳添的最後一役。郭俊廷則說,想與廣西運動員曾克理一決高下,「之前4次比賽我輸了3次,不想再輸!」陳期望接力隊能夠跑進決賽,甚至打破港隊紀錄。郭則以一句「勝不驕,敗不餒」勉勵隊友,「勝出不應囂張,失敗也要邁步向前,加油!」
陳一樂9歲開始參加田徑訓練,16歲轉為全職運動員,透過「學生運動員計劃」成功入讀中大,修讀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他笑說,隊友亦會與他一起溫習,「人體解剖學要背很多內容,有隊友修讀物理治療,便邊練習邊溫書,很開心有他們幫忙。」郭俊廷亦在9月升讀港大工商管理學系,成為吳君浩的師弟,「他教我如何選科和分配時間。」二人感恩體院在背後默默支援。陳一樂說,腳痛可即時預約物理治療,無後顧之憂,「坊間配套未必全面,但體院裏面的服務一定好。」
政府通過精英運動員基金為運動員提供支援,鼓勵運動員兼顧體育與學業雙軌發展。體院已與多間大專院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各院校會為成功申請入讀的運動員提供靈活安排。據了解,除了教育支援,體院亦為運動員制訂長遠發展計劃,新晉運動員有清晰的培訓階梯及多元的參賽機會,能逐步累積經驗、提升實力,放眼國際舞台,挑戰自我。
揚威世大 吳詠琳盼成榜樣
年僅21歲的吳詠琳,剛在7月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為港贏得乒乓球女單和女團2面銅牌。她直言,奪獎牌像「奇蹟」,帶給她穩步邁向香港乒球「一姐」的決心及信心。
吳詠琳自6歲開始打乒乓球,10歲已入選香港青少年隊,14歲連奪泰國青少年公開賽U15女單季軍和亞少女團銅牌。近年她與朱成竹組成「女雙」,以及和姚鈞濤合作「混雙」,皆屢獲獎牌,去年更入選成為巴黎奧運替補球員。
去年,她加盟深圳大學乒超俱樂部,與世界「一姐」孫穎莎成為隊友,參與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她直言,在與孫穎莎合作的一場雙打獲益良多,「賽前很害怕在她面前表現失準,那次反而在緊張的心情下有發揮。」她形容,孫穎莎充滿自信,有「王者」的氣場,「但不囂張兼平易近人,明白為何她受大批球迷追捧。」
現時,吳詠琳在女雙、混雙及女單的世界排名,分別位列第19名、第35名和第109名,成績亮眼。球場上有好表現,吳詠琳場下也是一位「學霸」。她是2021年國際文憑試(IB)的狀元,為了當全職運動員,不讀醫、不讀法律,選了另一高分「神科」——香港科技大學的量化金融學,「我很希望成為榜樣,讓大家知道做運動不一定讀不了書,一邊讀書,也可以一邊做運動員。」
11月粵港澳全運會,她將挑戰內地各省市高手之餘,從中偷師,期待自己未來的乒球成績也達「5星星」的滿分水平。香港乒球隊歷年未曾在全運會奪過獎牌,她表示要以「搏」的心態應戰,「全運會集合了國內猛將,我希望珍惜這個機會,向中國球手學習。」
「順其自然」 薛雅齊接連刺獎
佩劍運動員薛雅齊同樣首次征戰全運會,她在剛過去的賽季成績斐然,先後於亞青及世大運贏得個人賽銅牌。她難忘在亞青半準決賽,以1分力壓對手躋身4強,「最後一次參加亞青奪銅,十分難忘。」獎牌為她帶來信心和肯定,她坦言,過去常因緊張輸掉比賽,現時學會通過自我對話,提醒自己集中、享受比賽,「順其自然反而打得更好。」
薛雅齊自7歲接觸劍擊,起初打花劍,升中後轉打佩劍。2年前,她升讀港大社會科學系,適逢韓籍教練李旭宰加盟港隊,她把握機會轉為全職運動員。她坦言最初不太習慣,害怕自己無法適應緊湊的訓練模式,幸好學生運動員的修學年期較長,現時每個學期只讀3科,以便平衡兩者。
她笑言,有時早上上學、下午練習,十分疲累,幸好得到體院及家人的全力支持,前者提供營養師和心理支援,而父母與同為佩劍選手的妹妹薛雅致也不斷鼓勵她,「很多人在背後幫我們爭取好成績。」
近年劍擊隊成績彪炳,「劍神」張家朗衛冕奧運金牌,江旻憓亦在巴黎奧運奪金。作為後輩,薛雅齊形容,隊內氣氛高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也要做好承接,像他們一樣努力,也有希望在高水平比賽中取得佳績。」薛雅齊與隊友並肩作戰,屢次在團體賽登上領獎台,包括取得U23亞錦賽金牌及亞錦賽銅牌。她笑言,團體朝夕相見,甚有默契,隊內也有不成文規定——比賽落敗不能責怪隊友,「我們是一個團隊,若第一場打不好,隊友便要幫忙追回分數;團體賽大家都有參與,發揮好壞也一起經歷。」
劍擊隊即將啟程,前往日本訓練,並到馬來西亞出戰U23亞錦賽,為全運會作最後準備。薛雅齊期待再次踏足啟德比賽,「劍道置於場館中間,所有燈關掉,再有射燈照向選手……雖然緊張,但更要打得好!」她和部分內地選手是朋友,盼能在比賽場外聯誼,一同遊覽香港。「教練常說,做到一次,之後就可以多做一次。」薛雅齊期望能在全運會傾盡全力,與隊友、教練一起踏上領獎台,並劍指2028年奧運女子佩劍團體資格,「我們要保持希望,努力朝着目標練習,爭取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