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檢討「7年樓齡」收購機制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7 HKT

  市建局於上一財政年度錄得4100萬元營運虧損,加上市價下跌的減值撥備達26.8億元,淨虧損為27.2億元。市建局主席周松崗表示,市建局總流動資金仍有212億元,資產淨值為436億元,強調財政情況仍穩定,未來數年會繼續為6個已經開展的重建項目進行收購。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表示,「同區7年樓齡」的收購政策沿用20多年,面對現時市況不穩及環球經濟波動等不明朗因素,基本是「收購越多、蝕得越多」,正檢討賠償機制,冀明年提出建議。他透露,市建局的借貸上限於上周獲批准由250億元放寬至350億元,未來不排除會繼續發債。
蔡宏興昨日指,市建局於2025至2026年度以及未來數年,會盡力完成正進行的項目,並會繼續審慎理財,採取動態管理策略,視乎本港經濟環境和樓市狀況,協調市建局收購和招標項目步伐,持續有序推動市區更新。
蔡宏興:幾乎做一個蝕一個
  蔡宏興坦言,以目前「同區7年樓齡」的收購政策,成交的平均價比市價高出一倍有多,幾乎是「做一個、蝕一個」,他指,「7年樓齡」不只令市建局面對高買低賣的情況,更阻礙了私人發展商在舊區進行投資和重建的意欲,「舊業主寧願等到市建局提出較優厚的收購價來出售,令很多私人發展商重建發展步伐停下來,或者增加收樓成本。」
  他強調,舊區重建不能單靠市建局,私人發展商的參與尤為重要,而「7年樓齡」對私人重建恐造成惡性循環。不過,他重申,一些可改善舊區環境等的項目,明知會虧損仍會推展。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區俊豪透露,市建局目前就「7年樓齡」的研究方向,不只是考慮減低市建局收購成本,還會研究賠償機制,能否做到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的初心,又可能會考慮讓有做維修、樓宇狀況比較好的舊樓能獲得較高賠償,以推廣業主有責任維修樓宇;加上樓換樓等方案,都會是市建局與政府研究的方向。
  周松崗補充,有關研究原則上是希望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第二是可以支持市建局財政下加快舊區更新的速度;第三,是給予重建戶多一點選擇,舉例長者樓換樓能否在新樓宇提供一些醫療設施或護理服務,改善長者生活,「所以目前還未有具體方式,市建局會在明年向政府提交建議,然後再進行諮詢工作。」
  周松崗又指,對於今年度能否逆轉虧損不感到樂觀,在市建局審慎理財下,未來開新項目亦要「睇餸食飯」,可能會從未開展的項目儲備中,挑選物業業權收購規模細小、但可以與其他已開展項目,一併作整體規劃和設計,發揮更大規劃裨益。他重申「財政能力有咁多,我們也只能夠做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