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垃圾收費顯施政智慧 非強制手段亦可減廢
發佈時間:03:00 2025-09-30 HKT

在昨天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大多數議員支持政府暫緩推行垃圾收費的做法;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則進一步明確維持暫緩的立場,並披露一系列新措施。政府的決定,既體現了順應民意、兼顧經濟的務實路線,更以紮實的減廢數據和系統化的政策布局,證明香港完全可通過非強制手段邁向「零廢堆填」目標,而垃圾收費則可成為「備而不用」的選項。
額外經營成本恐壓垮食肆
公共政策必須充分考慮民意和經濟現實,垃圾收費自不例外。多項調查均顯示,7至8成受訪者認為現階段不宜推行收費,逾9成市民願意主動參與減廢回收,反映垃圾收費在社會尚未形成共識。與此同時,當前全球經濟挑戰加劇,餐飲、零售等行業本已面臨頗大的經營壓力,連鎖食肆每月可能增加的數千至數萬元額外成本,恐怕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政府決定暫緩收費,並非放棄環保目標,而是體察民生負擔,彰顯「以民為本」的施政方針,在經濟復甦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更關鍵的是,近年本港減廢回收的實際成效,已為暫緩收費提供了有力依據。政府最新數據顯示,都市固體廢物日均棄置量,已從2021年約1.13萬公噸,降至2024年1.05萬公噸,2025年上半年更進一步跌至日均1.01萬公噸;回收率則從2020年的28%,穩步升至去年的34%,「綠在區區」回收量大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約45%參與「綠在區區」回收的市民並不索取積分,這種自發的環保行為,標誌着香港綠色減廢文化逐漸形成。數據不會說謊,這些變化生動地證明:宣傳教育和回收配套的完善,比經濟懲罰更能激發長效減廢動力。
事實上,政府並未因暫緩收費而放鬆減廢布局,反而通過體制優化和基建升級,築牢長遠根基。焚化設施I.PARK1今年內就會落成,I.PARK2則正在籌備中,兩座設施共可處理9000噸垃圾;當局同時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地方興建第3座焚化爐,但假如每日垃圾棄置量可減至少於9000噸,就不必興建第3座,並如期在2035年達到「零廢堆填」目標。鼓勵全民減廢,不僅有助達成環保目標,更能為香港節省高達數百億元開支,何樂而不為?儘管有意見擔心政府是否真的能夠達標,但我們深信,在政府加強回收和市民積極減廢的雙重努力下,實現目標的時間只會縮短,不會延長。
強推政策或招致社會對立
對於環保團體對政府暫緩垃圾收費的質疑,大家應清醒認識到,環保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政府並非取消垃圾收費,只是將其保留為「備用工具」,只會在減廢數據惡化時才考慮啟用。這種彈性策略,既避免在社會共識不足時強推政策所引發的對立,又可通過持續優化配套措施,培育市民的環保意識和習慣,在不加重社會負擔的前提下,引導自願減廢,比強制性措施更具長遠效用。
這次政府決定在任期內暫緩垃圾收費,是施政靈活性與治理智慧的體現,意味在未來兩年內,各方都可「鬆一口氣」,毋須再於此議題上反覆折騰,同時市民亦意識到環保是大家的共同責任,絕不可放鬆。只要持續「以獎代懲」,激發社會環保意識,2035年「零廢堆填」的目標必能實現,而垃圾收費這把「尚方寶劍」,大可長期封存於政策工具箱中,甚至永遠備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