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水事件一查到底 公僕退休不應影響追責

更新時間:03:00 2025-09-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0 HKT

  捲入採購冒牌樽裝水事件的物流署署長陳嘉信,昨天開始退休前休假。許多市民想知道,假如正在進行的調查確認物流署曾經犯錯,而批出合約的陳嘉信正式退休,那麼政府會否採取懲處行動,抑或只是輕輕放過?事後回看,雖然冒牌水事件並未對政府造成重大財務損失,但其公信力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故此,對於相關高級公務員(若真有失職之處),一定要嚴肅處理,退休絕不應該是一個「軟着陸」的理由。
政府傾向寬待犯錯公務員
  陳嘉信今年5月已經退休,只因政務官人手不足而「捱義氣」多做4個月,詎料卻發生冒牌飲用水風波,所以有官場中人替他不值。但無論如何,有一事實是不容否定的,即這次風波確實發生於他的眼底下。事件曝光後,陳嘉信承認現行機制存在不足,未能察覺入標公司造假,似乎將責任歸咎於體制;但換個角度看,作為部門首長卻看不出制度的缺失,也沒有督導下屬對首次中標的公司進行必要的背景審查,肯定是說不過去的。更荒謬的是,物流署在事發後不久,曾向各政策局和部門發出內部便箋,提醒同僚處理採購時須防範欺詐,這種操作其實頗具諷刺意味,畢竟物流署才是最先被騙的部門。
  「政府工」一般被視作「鐵飯碗」,公務員團隊內的庸碌之輩,無功無過,基本上可以升職加薪;但即使失職甚至惹起公憤,往往也可避過一劫——南丫海難調查報告列出10多名海事處職員行為不當,後來居然有人平步青雲、晉升高位;當年鬧至滿城風雨的食水含鉛事件,事後竟無人受罰。政府對犯錯公僕的處置傾向寬鬆,已有先例為證。市民看在眼裏,難免覺得當局刻意護短,這必然對政府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長遠不利於推行政策。
犯錯應予扣減長俸懲處
  對於這次冒牌水事件,政府的反應算比較快,包括物流署、審計署和由財庫局局長領導的專責小組,分頭行事作出跟進。據報審計署已大致完成調查,正着手撰寫管理建議書,估計很快就會給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說法。原則上,當發生影響公眾利益的事,大家應當保持耐性,等待調查結果,看看責任誰屬,但這次冒牌水事件卻很特殊,因為主事部門的首長行將退休,萬一他在調查結果出爐前已經不在其位,可否或者如何問責,成為一大問題。
  有意見認為,扣減長俸是一種懲處的方式,但這通常涉及刑事問題,未必適用於冒牌水事件,這恰恰就是一個漏洞。將來,政府應全面檢視和優化公務員退休金制度,對於任職期間有傑出表現的公僕,自然應該繼續給予長俸;對於曾經犯錯、令政府聲譽受損的人,尤其是負有領導責任的首長級公務員,則應該扣減、甚至取消長俸。我們深信,只有賞罰分明,才可提升公務員團隊的士氣,鼓勵他們積極奉獻、服務社會。
  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部門首長責任制」,這次冒牌水事件正是一次寶貴的機會,讓政府展現改革決心。要讓犯錯的官員明白,即使退了休,離開了政府,都絕無理由可以免責,這是最基本的政治倫理和職業道德。事實上,廣大市民對問責團隊和公務員隊伍是有極高要求的,希望政府不要辜負市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