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合併餐後低血壓的風險與防治|徐大基中醫師
低血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症狀。餐後低血壓指餐後血壓明顯降低或因餐後血壓下降,出現餐後明顯頭暈等心腦缺血症狀的低血壓狀態。餐後低血壓給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危險,如可能導致暈厥、跌傷、誘發心絞痛、認知功能障礙、腦中風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餐後低血壓隨年齡而上升,高血壓患者更為多見。此外,餐後低血壓也見於動脈硬化症、糖尿病、帕金遜病、心血管病、自主神經功能損害、癱瘓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
發病機制
餐後低血壓的發病機制主要是餐後內臟血流量增加,體內血壓重新分佈,主要集中於消化系統,而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和交感神經功能代償不全所致的壓力反射遲鈍。進食高碳水化合物後血壓明顯降低。碳水化合物胃排空快,消化吸收快,內臟血流量增加,引致餐後血壓下降明顯。
餐後低血壓的危險因素
- 較高的收縮壓水準
較高的收縮壓是發生餐後低血壓的危險因素。餐後低血壓將會增加住院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故的風險。
- 高血壓
高血壓是老年人餐後低血壓的重要原因。
- 高齡
隨着年齡增加,心臟功能減退,血管順應性降低,壓力感受器功能下降,對血壓的調節能力減弱。
- 合併多種疾病
合併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均會使餐後低血壓的發病率增高。
- 消瘦
增加體重可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
臨床症狀
在臨床表現方面,可見進餐後血壓下降,輕症無明顯症狀,嚴重者可出現重要臟器供血不足的表現,如頭暈眼花、暈厥、乏力、嗜睡、跌倒、心絞痛、噁心欲嘔、皮膚冷濕、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抑鬱、視力模糊或一過性腦缺血等心腦缺血症狀。嚴重的餐後低血壓可誘發腦梗塞和心肌梗塞。
容易出現餐後低血壓的飲食情況
- 飲食時間
餐後低血壓可發生於不同時段的餐後,但早餐較午餐、晚餐更易發生餐後低血壓。
- 飲食品質
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飲食容易導致餐後低血壓,高血糖尤甚。
- 食物溫度
熱食較冷食更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 食物分量
大餐比小餐引致的血壓下降幅度大。
診斷與鑒別
餐後低血壓定義為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比餐前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縮壓≥100mmHg,餐後收縮壓<90mmHg或餐後血壓下降水平,超過大腦血管自身調節閾值而引起相應的症狀。餐後低血壓需要與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低血壓相鑒別,比如體質虛弱、出血等。
治療
西醫治療
餐後低血壓的基礎治療包括飲食療法。合理飲水、戒酒、血液透析過程避免進食、避免過熱飲食、適當平臥、餐後運動、治療基礎疾病及調整降壓藥等。
基礎治療的具體措施
- 飲食療法
①進食低升糖指數的食物,降低餐後血糖。
②少食多餐可以減少血液向內臟轉移的量和持續時間。
③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與蛋白質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在胃中的排空最快,更容易導致餐後血壓迅速下降。
- 合理飲水
餐前適當增加鈉鹽和水分的攝入,以保證充足的血容量,但心衰水腫者不宜多飲水。
- 戒酒
有飲酒者,尤其是高血壓者,建議及時戒酒。
- 透析過程避免進食
血液透析患者,避免血液透析時進食。
- 避免進食過熱的食物
避免飲食溫度過高。
- 平臥
平臥15分鐘左右,以保證大腦和心臟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待症狀消失或者血壓恢復常態以後慢慢坐起。
- 餐後運動
餐後適當散步可通過增加心率和心輸出量來維持正常血壓,但運動過量可能適得其反。
- 治療基礎疾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症等。
- 調整降壓藥
避免在餐前服用降壓藥,宜在兩餐之間服用。
中醫治療
餐後低血壓在老年人中較易發生,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並具有不同程度的潛在危險。
中醫古籍《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有“飯醉”記載,《東醫寶鑒·雜病篇》亦有“食後昏困”一說,均指食後困倦,昏冒欲睡的一種病證,此與餐後低血壓的症狀基本一致。從中醫角度看,此多由脾氣虛弱,不勝食氣所致,治以益氣健脾為主,方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亦可參考體位性低血壓進行辨證用藥。
循證調護
餐後低血壓為老年人常見疾病,飯後血壓驟然降低會誘發肌肉無力、暈厥、跌倒、頭暈等症狀,甚至可能會誘發腦中風或心絞痛等嚴重後果。因此要重視臨床防範:
- 要正確使用藥物,若高齡患者正在服用降壓藥物應充分瞭解藥物作用的高峰時段,避免餐後服用。
- 嚴格控制進餐條件,如餐前先飲湯,控制進餐量,縮短進餐時間,餐後平臥或靜坐休息等,避免誘發餐後低血壓。
- 要留意食物的升糖指數,適當增加進食降低食物升糖指數的食物,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減慢胃排空速度和減慢小腸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有助於預防餐後低血壓。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編寫的《高血壓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本處有修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