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其原因、症狀、危害和中醫藥處理原則是什麼?|徐大基中醫師

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是指因體位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或因長時間站立,導致腦供血不足引發的低血壓。

具體指由臥位變為直立體位的 3 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 或舒張壓下降≥10mmHg ,並伴有頭暈、噁心、暈厥等心腦缺血症狀的臨床現象,部分老年人直立時間超過 3 分鐘才會出現明顯血壓下降。

體位性低血壓可以是高血壓的一個合併症,也就是說長期高血壓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發病機制

  • 壓力反射感應下降

長者血管硬化,頸動脈竇及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敏感度降低,身體由臥位轉為直立位時,升壓反射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使回心血量減少,心排血量降低,造成血壓下降。

  • 血流動力學異常

任何致使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的情況和體循環阻力降低者,由臥位變為直立位時,身體不能及時有效調節血壓,就會引發體位性低血壓。

  • 自主神經功能下降

自主神經代償機制受損時,交感神經調節皮膚、肌肉、內臟器官血管,尤其是站立時調節滯留在下肢和下腹靜脈血液的能力下降,體位改變時血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節,從而導致低血壓。

病因

  • 非神經源性

血容量不足,如腹瀉、大汗致脫水、出血;藥物不良反應,像降壓藥、利尿藥、血管擴張藥、抗抑鬱藥等;內穩態調節功能減弱,例如長期臥床、發熱、長時間蹲位及心功能不全等。

  • 神經源性

原發性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如柏金遜病等;繼發性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如腦血管意外、糖尿病、心率失常、澱粉樣變等。

此外,體位性低血壓病因通常是多元的,常包括:衰老、血容量不足、低血糖疾病導致的壓力感受器敏感性減退、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以及藥物因素等。老年或體質虛弱的高血壓患者尤其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情況,且隨着年齡增加、代謝紊亂、神經功能障礙加劇,發生概率進一步上升。

臨床症狀

  • 典型症狀

站立性頭暈、眼睛黑矇,甚至暈厥、視野狹窄及肩頸部背側鈍痛等。

  • 非特異性症狀

疲勞、噁心、發抖等。

危害

體位性低血壓發病症狀隱匿,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在臨床工作中易被忽視,但其是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腦中風等發病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明顯的體位性低血壓還常導致病人頭暈,甚至暈厥跌倒產生意外,需密切注意。

預防和中醫藥處理

針對體位性低血壓,平時生活中養成好習慣,變換體位動作慢,適度運動 。中醫處理體位性低血壓,遵循整體和辨證施治,從調和陰陽、暢通氣血入手:

  • 辨證論治

體位性低血壓臨床證型涉及氣血陰陽不足,但最主要的病機是氣血不足,血不能上榮於腦,故出現頭暈、健忘,甚至暈厥;心主血脈,血脈充盈不足,心失所養,故心中悸動不適。因此,其主要治法是補益肝腎心脾,調和氣血陰陽。常用處方有八珍湯、參附湯、歸脾湯、益氣聰明湯等加減。

氣血虧虛氣陰不足者,症見頭暈目眩,精神萎靡,口乾咽燥,面色萎黃,心悸失眠,食慾不振,舌紅少苔,脈細弱。治宜益氣養陰,滋陰養血。常用歸芪生脈飲加味,處方當歸、黃芪、柴胡、黨參、五味子、麥冬、大棗。如果氣虛明顯,有時可用人參代替黨參;血虛明顯者,可加阿膠;陰虛便乾明顯,可加熟地、玄參;肢冷畏寒者,加附子、肉桂、桂枝等。對於氣血虧虛者,還可以用黨參、黃耆各30克,當歸、棗仁各15克,羊肉半斤煲湯。每週2次左右,或按醫囑進行。

  • 針灸治療

針刺百會、內關、合谷、關元、中渚、足三里等穴,採用補法,留針30分鐘,可明顯改善低血壓,減少低血壓的發生率。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針刺足三里可培補後天之本。針刺足三陰經原穴,即太衝、太白、太溪,以上三穴均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太衝穴效果最為明顯。原穴為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是人體氣血津液必經之路,可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和氣血運行,維持血壓的穩定,因此對血壓具有調節作用。

  • 溫灸療法

灸百會、關元、足三里及三陰交升陽通脈、溫中補虛,可提高機體的循環系統功能和造血功能,減少症狀性低血壓。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編寫的《高血壓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本處有修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