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極端天氣新常態 | 安業興邦

隨着全球暖化持續,極端降雨成為人類新挑戰。截至成稿前,天文台八日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打破單年最高紀錄,且為史上第二長黑雨,造成多區水浸,交通受阻,嚴重打亂市民生活。氣候專家預言,此類極端天氣將日益頻繁,香港需要從心理到基建全面備戰,應對這種極端天氣新常態。
翻開香港的歷史,與極端天氣的抗爭早已寫入城市基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奪去5000人性命,催生了香港最早的氣象觀測系統;1962年溫黛颱風橫掃全港,促使現代颱風預警機制誕生;2008年黑色暴雨導致多處山泥傾瀉,推動了斜坡安全工程的全面升級。這些歷史事例證明,香港的防災體系正是在一次次極端天氣的考驗中不斷完善。
所以,面對未來這場黑雨考驗,我們必須認真提防,但毋須過度反應;應該「超前部署」,沒必要「超前焦燥」。
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人類雖然渺小,但從不屈服,只要我們懂得理性科學防治,並以冷靜從容面對,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就能在這場人天角力中取勝,轉危為安。
從心理到基建全面備戰
事實上,經歷2023年「世紀黑雨」等事件後,香港在防洪防災已累積不少寶貴經驗,而且在實踐中不斷見進步。例如日前連場大暴雨,當局都可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清理所有渠道淤塞個案,將影響降至最低,贏得市民讚賞,這實歸功於政府近年大幅擴編「緊急應對隊」(由最初70隊增至180隊),以及裝備的持續改良(例如引入排水機械人)。
當局近年着力改善排水系統,水平已屬世界前列,又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大興地下蓄洪池,巨量儲存及淨化雨水,目前全港仍有15項這類大型雨水排放系統工程在興建中,預計於2026至2030年間陸續竣工。近日暴雨雖猛,社會運轉卻大體如常,正是這些基建升級的最佳印證。
當然,抵禦極端天氣需未雨綢繆,政府宜繼續汲取經驗,精益求精。例如黑雨期間全港仍有多處水浸,造成多個地鐵站入口和部分巴士線受阻,甚至瑪麗醫院也淪為澤國,影響急症室服務。這些問題影響到普羅市民的日常生活,當局宜認真檢視改善。
與此同時,企業也可成為「韌性安全城市」的共建者,例如主動將極端天氣應變納入ESG管理體系、以情理兼備方式彈性處理員工在極端天氣下的上班安排、甚至配合政府推動減緩氣候暖化工作等,都可以在這場「暴雨戰爭」中,為香港出一分力。
為防意外,暴雨期間市民亦有責任留在安全地方,而不是乘機放「黑雨假」,在戶外冒險。風雨同路,只要城市韌性與公民意識同步提升,暴雨考驗也可轉化為城市進化的養分。
曾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