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專教育有「錢」途 「工」 字有出頭

        不管是學生、家長、老師,每年中學文憑考試 (DSE) 放榜都是悲喜交集的時刻。筆者曾經身在其中,對成績欠佳考生的緊張、徬徨、焦慮,感同身受!不管旁人如何善意安慰鼓勵,總是揮之不去,必經一番掙扎,這無疑人生一大經歷。現在政府及社會各界都在努力支援,考生自己也必須懂得接受幫助,不要鑽牛角尖。與各種人生挑戰一樣,大家必須勇於面對。成功的路徑往往迂迴曲折,今天的失敗可能是明日成功的微妙安排,這正是「塞翁失馬」的智慧,非自我安慰那麼簡單,且看許多所謂讀書不成而還能闖出一番天地的朋友們,人生長跑中反超前的故事比比皆是。這些話不單是對考生說,也是對家長說。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趕快調整心態,做好當前的選擇,重新上路!

        大部分學生、家長、老師都慣於追逐傳統上的精英教育,希望趕上大學列車,獲得一個社會廣泛認可的身份及個人能力的認同。筆者當年也離不開這種傳統觀念及慣性思維,幾經波折和努力,才擠得上去,在那個時代總算給了自己一個交代。多年來「工字不出頭」的概念產生不少困惑和無奈。時至今日雖然大家一如既往說「行行出狀元」、「職業無分貴賤」,但精英教育的觀念還在主導,做成了多少家庭矛盾和職業貴賤之分。隨著經濟社會的急速變化,互聯網時代進入了人工智能年代,世界真的變了!

        筆者與包括立法會議員和選委的一些朋友發起成立的「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曾在2022年前發佈了《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議書》,並在當年的特首施政報告咨詢中提出相關人才政策建議。倡議書明確提到:人才的理念和定義必須予以更新,變得更廣泛、更包容,人才結構應該更為多樣和有機結合,不能只針對某幾個專業,必須包括基層及對香港整體有價值而可能被忽視的工種和職業。一個競爭力強的社會經濟體系,必須吸納及融合不同來源、不同技能、不同層面、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人才,增加多樣性、流動性,才能高效運作;大力在社會各層面倡導職業、工作無分貴賤的觀念,繼續宣揚「行行出狀元」的精神,保護不同階梯勞動者的尊嚴,改變社會對人才、職業與勞動力的固化概念和利益關連,適應新時代、新經濟、新機遇下的勞動力結構性轉變。」

    科技進步帶來了全球勞動力的結構性轉變,勞動力的定義也必須更新。以往單純以體力勞動定義的「工」字已經不合時宜,經常忽視其中的技術性、專業性和應對職業環境的能力,不妨把「工」字賦予職業性和專業性的涵義。日常生活能夠沒有裝修、水電、清潔、廚房、理髮、運輸、巴士、侍應嗎?他們都具備職業專業的特定技能,在多勞多得的情況下,其中一些「工」友的收入,還不一定比擁有大學學位的朋友低。

    勞動力結構的轉變對傳統精英教育帶來挑戰,同時產生機遇。當學生及家長考慮教育及職業的選擇時,不要被固有的觀念所束縛,現在世界各地大學生的數量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有學位並不意味著職業和收入的保障,必須因應子女的個人興趣、能力等各方面條件作多元化考慮。職專教育在外國及內地已經有並軌合流的趨勢,內地許多職專教育機構早就與市場上相關機構配對不同工種的人才,有些職專畢業生比大學生更容易找到到一些行業、專業的職位,部分在校時已經有工作等著,產生不少“錢”途,加上持續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會不斷增加,職專生隨時彎道超車。

        既然有了「錢」途,「工」字就必定能出頭。學生和家長不要因一時得失而氣餒,特別是那些能夠支持子女作多元選擇的中產家庭,壓逼子女擠上大學不是唯一途徑,反而應該子女選擇最適合的路徑。現在社會職業多元化,新工種不斷湧現,在找到感興趣的工作之餘,隨時可以發展其他興趣,還隨時可以轉跑道。社會各界特別是僱主也應該革新觀念、與時並進,擁有更多選擇。

撰文:黃炳逢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總召集人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