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書中仍有黃金屋 開卷有益難取代 | 社論

  清朝大學士張英曾言︰「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適逢書展開鑼,每年都吸引數十萬市民入場,訪尋心儀書籍,從中開悟內在或豐富閱歷。儘管有研究顯示,本港學生閱讀能力屬最優等級,但在影像化的年代,人們習慣從網絡短片獲取新知,書本的閱讀量長期下滑乃是不爭趨勢。不過以短片為主的「閱讀」方式,卻較閱讀書籍,更難培養文化底蘊和修養。

  網絡短片雖然快而精,卻只有碎片化的資訊,不能像書本具有完整結構,幫助讀者循序漸進了解事情脈絡,啟發反思和訓練專注;反之,觀看網絡短片雖能秒懂全球最新資訊,同時會被資訊爆炸淹沒,注意力浮沉在不斷切換的內容,被動地接收資訊,令人難以集中,又容易沉迷上癮,最終影響心理與生活節奏。

   科技改變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但如能將前者的優點,應用到閱讀書本上,就能在知識型社會發揮最大功用。不論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其要點是就某主題引領讀者深度思考和認識,而AI這類科技則能成為接觸資訊的入門窗口,使用戶短時間掌握主題的精華知識,兩者可有相輔相成之用。若讀者能按不同需求,靈活使用兩者,就更易在資訊洪流裏建立扎實的文化底蘊和素養。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