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STEAM 融入服務學習 培育心繫社會新一代

更新時間:09:47 2025-10-09 HKT
發佈時間:09:47 2025-10-09 HKT

深港澳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青創)致力培養新一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為社會未來發展發掘人才。一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青創大賽的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以「科技為民」為理念,將STEAM教育與服務學習深度融合,不僅培育學生的學術能力,更引導他們走進社區,實踐社會責任,傳承文化精神。學校致力提供多元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動手實作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建立正確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左起: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譚卓嘉副校長、STEAM科王子渊老師、視藝科科主任馬世創老師。
左起: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譚卓嘉副校長、STEAM科王子渊老師、視藝科科主任馬世創老師。

知識與服務並重 學習更有溫度

副校長譚卓嘉表示,學校名稱中的「S」代表「Supportive」,寄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後,能夠積極回饋社會。學校在STEAM及體育領域已有穩固基礎,近年更融入人文關懷,透過跨科協作,將國民教育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課程。其中,服務學習成為一大亮點——學校與理工大學合作,讓學生走出課堂,運用所學服務社區,並在過程中領悟書本以外的價值。

學生設計有趣的互動遊戲,鼓勵長者做運動。
學生設計有趣的互動遊戲,鼓勵長者做運動。
透過服務學習讓學生學懂與長者溝通,建立同理心和責任感。
透過服務學習讓學生學懂與長者溝通,建立同理心和責任感。

以科技溫暖長者心 用故事傳承歷史情

去年,學校推出以長者服務為核心的跨科專題,與鄰近安老院合作,設計一系列暖心活動。譚副校長分享:「學生訪問九十多歲的長者,記錄他們的生命故事,不僅鍛鍊中文寫作能力,更透過長者親述抗戰經歷,深入了解香港與中國近代歷史。」此外,同學運用師兄開發的人臉識別技術,設計互動電子遊戲,鼓勵長者多運動,同時提升STEAM應用能力。

學校期盼學生持續發揮創意與關懷精神。
學校期盼學生持續發揮創意與關懷精神。

項目還安排學生為長者設計家具,改善生活環境。視藝科主任馬世創老師指出:「我們引導學生不只追求創意,更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平衡設計美學與實用性。」譚副校長補充,學生運用健康科學知識與長者溝通,過程中,不少內向的學生逐漸打開心扉,學會與長者建立情感連結,展現出成長的可喜轉變。

竹棚保育計劃結合科學、建築和文化保育元素。
竹棚保育計劃結合科學、建築和文化保育元素。

竹藝承傳文化 創意連結社區

新春期間的中華文化週,學校推出「竹棚保育計劃」,結合建築與藝術元素。STEAM科王子渊老師解釋:「學生從藝術設計入手,親手製作竹模型,從中學習傳統竹棚的力學原理,理解結構與支點的平衡,最終完成大型作品並於新春活動展出。」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團隊協作與解難能力,更深化對文化傳承的認同。

活動當日,學生擔任「新春文化大使」,向師生及區內長者介紹作品,自信展現學習成果。學校還舉辦與「竹」相關的工作坊及問答比賽,讓學生深入認識竹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與價值。

師生採訪雲南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李鳳英女士,並利用3DGS技術,為當地歷史建築物保育出一分力。
師生採訪雲南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李鳳英女士,並利用3DGS技術,為當地歷史建築物保育出一分力。

走進雲南村落 以科技守護文化記憶

去年八月,學校的STEAM與歷史科尖子參加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雲南義工服務學習團」。譚副校長指出,學生在六天行程中,走訪面臨消失危機的少數民族村落,拍攝上萬張照片,運用Luma AI技術重建村落風貌,竭力保存其原始樣貌;同時透過口述歷史,記錄當地節慶與習俗,為文化保育貢獻力量。「學生住在簡樸木屋,飲食清淡,過程雖艱苦,但他們對文化保育的熱情絲毫未減,視之為難得的成長體驗。」這次旅程不僅提升學生的科技應用能力,更讓他們深刻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師生採訪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鳳英女士,並利用3DGS技術製作三維模型照片,為雲南仙人洞村的歷史建築物保育出一分力。

「學與教博覽2025」鄭中獲邀主講四個講座及展示三組學生創科作品。師生同場接受新興科技教育協會頒授的「年度十佳STEAM學校」及「十佳STEAM老師」獎項。
「學與教博覽2025」鄭中獲邀主講四個講座及展示三組學生創科作品。師生同場接受新興科技教育協會頒授的「年度十佳STEAM學校」及「十佳STEAM老師」獎項。

創意與關懷並進 培育未來公民

透過STEAM與服務學習的創新結合,學生不僅累積跨學科知識,更學會以同理心回應社會需要。學校期盼學生持續發揮創意與關懷精神,成為兼具文化素養、科技能力與社會使命的新一代,以行動照亮未來。

(資料由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