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校性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模范|公民视野
发布时间:14:00 2025-05-07 HKT
公民视点
当今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环境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地学校的重要课题。然而,香港在「全校性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缺乏全面的数据和分析。全校性环境教育(Whole-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涉及整个学校社群(包括教职员、学生、家长等),结合地方和社区力量,集体创造适合实施环境教育的情境,以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

缺深度及跨学科连结
然而,香港的学校在实践全校性环境教育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笔者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邀请本地中小学校参与自我评估,了解全校性环境教育的发展现况。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希望搜集具体的数据,并与国际标准(如台湾及美国)进行比较,探索香港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的优势和改进空间。

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香港学校在推动环保教育方面面临系统性挑战。4个项目均只达到五至六成的分数,显示出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政策支持上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强化教师培训和领导层支持方面。在「学与教」方面的得分为56.94%,显示环境教育虽有初步融入,但缺乏深度和跨学科的连结。

此外,学校普遍缺乏有系统的环境教育考核制度和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数据显示校外资源的引入仅有中等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学校的模范,培养未来领袖,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并全面整合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校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驱力量。

公民思考
- 学校应如何强化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使其成为核心内容?
- 教师培训在环境教育中扮演了甚么样的角色,如何提升其质量?
- 如何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升环境教育的影响力?
- 在全校性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环境教育的实施挑战,促进对社会责任的深入理解。
公民素养
1. 关乎世界未来的议题的感知
- 在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学生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社会不平等等议题的感知和反应至关重要。

2. 情感的培养
- 同理心:学生应学会感受和理解他人,特别是那些受到环境和社会挑战影响的人,促进对全球议题的关注和理解。
- 责任感:面对气候变化等议题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关键,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3. 行为的转变
- 积极参与:学生应参加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或环保项目,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
- 倡导与发声:学生应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影响周围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4. 批判性思维与反思
- 学生应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批判性地思考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反思自身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2018年的「自然大作为」环保领袖培育计划:

相关新闻:李宝椿学生 打造校园环保厕所夺奖
文:黄梓晴(香港中文大学社创校园研究员)、潘嘉颖老师(圣马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学)
(本专栏由EDUTION NETWORK统筹供稿)图:星岛图片库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免费参观 T•Park 环境教育中心| 为食爸爸与Asher的亲子日常
STEAM教育|中学生制昆虫酒店 观察生态、亲手做木工 认识生物多样性
学习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