镛融芯语——光辉背后

  参与东京奥运的国家队运动员日前访港,市民有机会一睹国宝级的英姿,着实难得。香港队今届获得一金两银三铜的丰硕佳绩,也非常令人鼓舞。
  不过运动员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所道的辛酸。早两星期,我与一班支持运动界的朋友吃饭,加深对运动员的认识。他们当然要投入大量时间艰苦训练,但收入却偏低。据报道,精英运动员的全职成年队成员,一般每月资助额只有七千多港元;取得奥运参赛资格的精英丙级别运动员,亦只有一万多元。
  运动员在人生黄金期时全程投身体育,为专心应付密集式的训练而牺牲不少,有些更放弃入读名牌大学,或无暇进修其他专业课程,以致退役后难争取较好的职位和薪酬,更遑论退休保障。另外,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不时会受伤,但医生、药剂师及物理治疗师人手紧张,提供的医疗及复康照顾都不足够。总之,运动员的心理、生理及财政等压力颇大,还要面对有机会不被挑选参加顶尖赛事的现实。
  席间,一位朋友的女儿是花式马术高手,她说要爬上奥运马术比赛的阶梯殊不容易,先决条件是你有没有一匹马。甚么意思?良骏至少要有几百万港币,甚至达千万,她就卖掉一层楼换上一匹马让女儿作赛。女儿与爱驹拍档赢取不少赛事,好景不常,马匹竟在奥运赛前逝世;其女儿完成隔离要求,并收拾心情打算应战之际,又因种种原因失掉出赛机会。唯有叹一句时也命也,听后也替她不甘。
  单单日常养马已是一大笔开支,离港作赛的费用也肯定不是小数目,但提供的支援有限。据知,虽然香港赛马会也有为合适运动员提供部份资助,但未可照顾一切费用。香港地有人愿意豪掷数百万,希望有日能拉头马,但又有多少人愿意以同样的金额资助马术项目?
  虽有精英运动员计划,更期望政府全力推行全民运动;这样可以配合运动员的整体人生规划,投放更多资源支援他们退役后投入教练工作,建立良好的运动生态圈。运动员们可以更安心接受训练、作赛,无后顾之忧。市民亦可支持香港运动员,让他们继续发光发亮,向那份不屈不挠体育精神致敬!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