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豪 - 利弊之间 | 二叔公启事录

  金管局上周推出一次性特别安排,容许银行向2021至2023年间以建筑期付款购入楼花的买家,提供最高8成按揭及放宽供款占入息比率至6成。为防新盘爆挞订潮,这项措施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新的隐忧。

  回顾过去3年,本港楼市由高位累跌逾两成半,不少在高位入市的建期买家正面对「估价不足」的困局。以一个千万元楼花为例,若现时估价跌至750万,即使借7成按揭,买家仍要「抬钱」250万,对业主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金管局这次破天荒放宽按揭成数及供款比率上限,表面是为业主纾困。在新安排下,物业可以借到更多按揭,业主需额外筹措的资金也随之减少,可避免出现大规模挞订潮。可是,这种做法无异于「借新还旧」,并未解决楼市估值下跌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措施违背审慎理财的原则。银行按揭贷款设有成数限制,目的是要确保资产质素,减低坏帐风险。如今为了协助高位入市的业主,却要银行承担更大风险。若楼价持续向下,这批高成数按揭随时会令银行出现坏帐。

  另一方面,放宽供款占入息比率至6成,意味着业主要将更多收入用于供楼。在通胀高企、经济前景未明下,这无疑令业主财务状况更脆弱。一旦遇上裁员、减薪,断供的风险必然增加。

  诚然在目前市况下,金管局出手协助业主渡过难关有其必要性。但从长远来看,若楼价未见回稳,这种权宜之计只会令风险累积,最终或有机会演变成更大的金融风险。金管局今次破例,相信是因为看到市况严峻,不得不出手。但对于置业人士来说,与其寄望政策救市,不如审慎理财,量力而为。

霭华押业主席
陈启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