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豪 - 勾地重提各有考量 | 二叔公启事录

  财政司司长近日预告今年度赤字或达千亿元,较原先预算飙升逾倍。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卖地收入大幅缩水,迄今只有37亿元进帐,连预算目标330亿元的一成也不到。在楼市持续疲弱、发展商投地意欲低迷之际,有业界提出重推已搁置十多年的勾地表制度。

  勾地制度利弊各有论述。支持者认为此制度让土地供应更贴近市场需求,因为发展商必须以政府接纳的底价出价,既能避免流标打击市场信心,又可确保地价合理。发展局长强调要维持政府对土地供应的主导权,但问题是,在现行制度下政府推地屡次流标,同样无助提振市场信心。

  回顾1999年推出勾地制度时,香港正处于金融风暴后的谷底。该制度为市场提供灵活性,让发展商可因应财务实力及市况「择时」投地。时至今日,香港面对高利率、楼市调整、建筑成本攀升等挑战,加上北部都会区开发在即,土地政策更需要「贴地」应对。

  诚然,土地供应关乎民生大计,政府坚持把关无可厚非。但在市况疲弱之际,若一味强调主导权,不愿因应市况调整政策,最终可能造成「人为干塘」。观乎政府在北都发展已开始采取原址换地等灵活方案,显示在维持主导权之余,仍可有政策调整空间。

  当前市场环境严峻,发展商面对融资成本高企、建筑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加上过去几年楼市调整,一手盘销情逊预期,令发展商投地更趋审慎。土地供应机制是否需要调整,值得政府和业界深思。毕竟卖地收入持续疲弱不仅影响库房收入,更可能拖慢整体土地发展步伐,影响经济民生。在坚守公众利益的同时,政府与发展商都要务实面对当前挑战,共同探讨可行方案。

霭华押业主席
陈启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