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港参与「一带一路」重商贸及人才|恒声集
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展示出高度积极性,体现出政府希望从「超级联系人」升级为「增值型超级联系人」,让香港能够在充当国内国际循环重要节点的角色这个过程中,抓紧发展机遇。当中,行政长官对未来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不少具体政策及措施,主要聚焦在商贸合作及人才交流2个大方向。
在商贸合作方面,报告提倡组织更多外访团及开设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商贸办事处,包括东盟、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所在地。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且拥有发达的港口、机场和物流设施,是连接中国内地、东南亚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重要贸易和物流枢纽,可以成为区域内商品贸易的枢纽,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此外,在开拓新兴市场过程中,香港强大金融服务和投资基础设施,亦是成为「一带一路」金融投资枢纽优势所在,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以沙特国营油企沙特阿美为例,若其来港上市能够成事,便能产生极佳的示范效应,为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
目前对贸易物流及金融投资较为棘手的2个问题,当属本港运力恢复不足(仅恢复至疫情前70%左右)及尚未正式加入RCEP。未来政府必须联合业界著手升级基建及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让香港尽快回到航运业蓬勃的正轨之上,同时积极争取更多东盟国家的支持,早日加入RCEP。
在人才培训方面,本次的报告多次提及通过扩大非本地学生限额及奖学金计划等多种措施,吸引更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优秀学生,促进沿线地区的人才交流,培养包括法律、会计、咨询和工程等领域香港擅长的专业服务人才,不但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发展有所裨益,亦能激活香港的人才储备,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
笔者认为,人才交流其实还有额外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的好处,但目前这一点在《施政报告》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倡议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除了教育和科学交流之外,应该同时深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