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内地须妥善处理灰犀牛|恒声集
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9月内地采购经理指数(PMI),其中制造业PMI报50.2略胜预期,更是半年以来首次重回经济扩张区间。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标中,生产指数及新定单指数分别为52.7及50,皆高于荣枯线。
对比亚洲其他经济体,除了印度制造业维持强劲增长,PMI在57以上,日韩皆处于荣枯线下,而东盟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及越南等国家均录得不同程度下跌。这一方面体现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及出口需求下行压力有缓解迹象,另一方面则是受惠内地8月以来推出的多重政策效应累积。
政策方面成效最为显著的为消费领域——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包含20条针对汽车、住房、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以及对餐饮、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服务业消费促进措施。根据美国卫星图像分析公司SpaceKnow对商场活动的记录,中国购物中心活动指标继8月上升后,9月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开支超过40%的服务消费,亦成为内地经济增长新动力。预计今年6至8月暑假,内地旅游人次达18亿人次,可创造约8万亿元人民币收入;而9月29日至10月6日今年最长的「黄金周」假期,旅游人次则上看9亿人次,期望可创收超过7800亿元人民币。
根据最新经济数据,各机构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作出调整,其中世界银行及穆迪分别维持在5.1%及5%,摩根大通将内地经济增长预测从4.8%上调至5%,花旗银行则分别上调今年第3季及第4季GDP预测,预计全年增长达5%,皆与内地官方年初定下的经济增长目标相若。
然而在看似稳定发展局面下,中央政府亦清晰认识到房地产泡沫及地方债务2个「灰犀牛」存在隐忧。随著对一线城市购房限制松绑及「一篮子化债方案」逐渐落地实施,地方债务及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有望通过债务置换展期返还,并通过长期温和通胀缓解债务缺口,静待市场逐渐消化。然而,过程中必须确保在监管方面,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发债行为,必要时甚至考虑对城投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