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美何时重回降息通道?|恒声集

近日,在中国持续抛售美债及市场对联储局的鹰派预期下,美国10年期国债殖利率上周飙升至16年新高,高逾4.8厘,而30年期国债殖利率更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突破5%。多位联储局官员透露鸽派讯息,认为美国国债息率大升亦可起到一定经济降温作用,并非必然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10月7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致使以巴冲突升级,以色列正式向哈马斯宣战。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已经导致油价一度急升逾5%,虽然这为金融市场对战事的短期应激反应,但是否会进一步推高全球物价、从而逼使全球央行继续加息等问题仍引起关注。

数据反映通胀居高不下

此外,对美联储议息决策更有决定性因素的是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在早前8月份公布的CPI报告中,由于汽油价格的飙升,消费者物价指数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高,按年上升3.7%,而本周即将公布的9月份数字备受瞩目。因在通常情况下,遏制通胀的利率水平须高于物价水平约2%,在联储局本轮累计加息11次之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加到5.25至5.5厘,物价水平仍高于2%的通胀目标。

更甚者,上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亦为通胀的持续敲响警钟——9月美国非农就业人口新增职位升至33.6万,远高于预期的17万,并上修8月前值至22.7万;再加上油价上涨、罢工潮持续等,薪资增速或超出预期,导致企业用人成本上升、再次推高通胀。

因此,虽然有联储局官员表达鸽派言论,但目前的经济数据似乎已经在为11月份议息会议再一次加息作预期管理,以便市场及早消化利空消息,避免在11月加息之后出现大幅市场波动。

美国升息循环的确正在迈向最后阶段,然而联储局表示利息将会「higher and longer」,明示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紧缩,重回宽松低息通道可谓遥遥无期,料随着明年大额美债的到期及总统选举,可能会在2024年中或之后为低息创造窗口。

对于全球其他经济体而言,无论是选择跟随美国保持高息环境,牺牲经济活力,抑或是逆周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致使货币与美元汇率下跌,从而承受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都需要共同承担联储局的政策结果。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