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IMEC能否挑战「一带一路」?|恒声集

早前为期两天的G20峰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上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一项「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计划,被外界认为能够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抗衡之势。

自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的9月及10月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迎来十周年。十年来,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逾3000项计划筹集了近1万亿美元资金。

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一直不算积极,美国更是多次提及希望推出与之相应的计划,重演历史上「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今次宣布的IMEC大型跨国基建计划为一条横跨两大洲的铁路和航运线路,将包含两条走廊:一条是东部走廊,连接印度与阿拉伯湾;另一条则为北部走廊,连接阿拉伯湾与欧洲。

IMEC在路线上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确有部分重叠之处,无怪乎又被称为美国版「一带一路」。但IMEC能否顺利推行、两者之间是否必然存在竞争关系等问题,仍然有待商榷。

首先在资金筹集方面,在去年举行的G7峰会上,七大工业国承诺在2027年前共同筹集6000亿美元,以抗衡「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几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七个国家,花费五年时间亦只订下6000亿美元的目标,可见其参与意愿及受制于国内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当中,连财力最为雄厚的美国,都正面临国债风险与经济放缓机率的上升,即使有心亦无力。

有违全球经济一体化精神

其次,在基建能力方面,如此宏大的路线规划,当中涉及多种对兴建铁路而言极具挑战性的地形地貌,虽然日本、德国都有成熟的铁路基建技术,但亦会面临天价的成本支出。在这方面,已经在沙漠地带成功兴建高铁的中国更有优势,但由于IMEC具有较明显的排他性,旨在遏制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料想不会轻易纳入中国技术。

最重要的一点,是IMEC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精神相悖。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所言,国际倡议的出发点必须为所有人谋福利,不应排除任何国家。站在美方的立场,亚欧大陆的基建与贸易计划对于中美竞争而言,是政治影响力方面的零和博弈;然而,站在中国的立场,从发展和贸易的角度,却始终存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因此,中方一直以来都欢迎一切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作为全球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发起了「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集团等国际贸易合作框架,积极参与WTO、RCEP、CPTPP等多边贸易协定。相信若非考虑到IMEC的排他性,中方亦会申请加入,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