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虚拟资产投资须审慎|恒声集
近日,加密货币交易所JPEX的无牌经营风波成为全城热话。警方介入调查后,截至9月23日已经收到超过2300宗相关报案,涉及金额达14.3亿元。一时之间,虚拟资产作为投资标的是否对投资者有足够保障,再次引起关注。
虚拟资产的兴起,十分符合经济学中的「仙子效应」(Tinkerbell Effect)——当越来越多投资者相信其价值,则价值越有可能成真。其最初的出现是为了避免传统的中心化金融品因政府信用下降而贬值的系统性风险,认为需要一种价值及体系依靠投资者共同决定和维系的去中心化、不受政府控制的「投资品」,并在区块链技术成熟、分散式记帐可行之后逐渐受到推崇。
这种看似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资产,虽然没有政府的监管,但若仅流通于对这套体系有足够信念的人群中,未必不可畅顺运行,因其价值存在的前提为投资者的信任。然而,若我们环顾当今不少投资加密货币、功能型代币、非同质化代币(NFT)的人,有多少是真正信奉这套去中心化的体系,又有多少是因为看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而蠢蠢欲动,开始投资虚拟资产呢?
勿轻信网上投资建议
事实上,根据国际结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一项关于散户投资者如何使用加密货币APP的研究,从2015年至2022年,来自95个国家的比特币投资者中,高达75%都录得亏损。然而,吹捧虚拟资产的声音却从来未曾减弱,在本次JPEX事件中,就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牵涉其中。如此一来,先入场者仿佛成为了这套去中心化体系的中心操控者,不断怂恿更多人「入局」,失去了这个系统设计的初衷,流通手法亦让人联想到在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庞氏骗局」。
虽然本次事件的核心关键,在于平台本身并未取得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牌照,但去年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亦让上百亿美元的客户资金瞬间蒸发。未来,随着投资者的成熟,虚拟资产或有机会发展成为价值稳定的优质投资品,但现阶段,由于其价值波动过大,仍须有关部门对相关平台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投资者的权益。
作为投资者本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轻易听信网上的各种投资建议,需要认真去理解投资标的的优劣及风险,为自己的投资选择负责。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