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凡 - 港息为何无力向上?|汇市焦点

去年由于联储局快速加息,美元和港元息差显著扩大,令港汇不断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干预,导致银行体系总结余显著减少。去年底,年结效应和股市活跃的交投推高港元需求,从而带动港元拆息上升至5%以上。

踏入2023年,随著季节性需求消退,港元拆息快速回落。其中1个月港元拆息由12月的高位回落接近300个基点至2月中的低位2.12%。
当时银行体系总结余仍处于964亿港元水平,意味银行间市场港元流动性相对充裕。这加上需求减弱,不难解释港元拆息的下跌。

随著港美息差持续扩大,套息交易渐趋活跃。带动港汇重新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水平7.85的水平。银行体系总结余也随即逐步减少,目前规模较2月份缩减超过50%至2008年以来最低的445亿港元。

然而,在银行体系总结余进一步缩减的情况下,港元市场却远比去年12月平静,例如没有出现港汇反弹到7.75至7.80区间的情况,而一个月港元拆息也主要在2.8%至3.5%的区间内波动。这令不少人感到困惑。就此,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2个。
结余虽减未见走资

第一,虽然总结余减少,但资金流走情况并不严重,因此市场并没有出现恐慌争夺港元资金的情况,结果美元/港元远期掉期点子反复下跌。

具体而言,自从银行体系总结余跌穿1000亿港元关口以来,进一步减少速度和幅度已经渐趋温和,反映所谓的资金流走主要与套息交易有关,与股市资金流走关系不算太大。实际上,3月底银行体系整体存款也按年增加了1.1%。

第二,虽然银行间市场的港元供应减少,但港元需求也相当疲弱。首先,在香港经济复苏进度缓慢,且外部充斥著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香港贷款需求不大。3月港元贷款存款比率虽然有所反弹,但仍处于88.2%较低水平。

其次,股市相关港元需求也不算强劲,例如没有太多上市集资活动,而即使有反应也较冷淡。再者,没有太多季节性需求。
1月拆息料升至4厘

不过,在港元供应处于偏低水平,以及香港银行间港元流动性分配不均衡情况下,一旦港元需求上升,港元市场可能不会如过去几个月般平静(例如港息和港汇可能明显上升)。

近日港元拆息和美元/港元远期掉期点子已出现反弹的迹象,这可能与季节性需求逐渐增加有关(包括6月的半年结,以及6至8月香港上市企业派息潮)。

随著季节性需求进一步上升,笔者预期在未来1至2两个月内,1个月港元拆息将升至4厘以上。
星展香港环球市场策略师
李若凡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