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重建需策群力

疫情反复持续,公共卫生策略成本港近年关注焦点。然而,香港这繁华都市,还隐藏著许多「三无大厦」,既无业主立案法团、也无居民组织及没有管理公司的大厦,传染病风险倍增。不仅如此,其日久失修,配套欠修的楼宇状况,摸黑上楼,摸著外露钢筋,成为居民日常。如此滞后发展的楼宇,重建步伐何以迟迟未到?

据2022年5月立法会答问大会所引用的数字,全港截至目前,约有5000多幢「三无大厦」,主要集中于(按立法会选举分区)九龙西及九龙中,如九龙城、油尖旺和深水埗等。诚言,「三无大厦」及高龄旧楼,面对欠缺管理,日久失修,大厦条件逐步落后现代标准,浮现卫生、治安、消防及维修等问题。短期策略,还可依赖政府针对性提供的支援及各类形资助,解燃眉之急;长期治本,不得不思考怎样的市区重建策略。

就发展局公开数据显示,全港达50年楼龄以上的「高龄」各类型私人楼宇数目截至2022年有9162幢,预测未来,将会每年有600幢楼宇踏入「高龄」阶段,去届政府共批出超过 190亿港元作支援有需要业主保养物业,由此推算,至本届政府任期完满,有3000幢楼宇踏入「高龄」阶段,在未计算通涨下,新支援金额因应高龄楼宇的增长可超过百分之三十二。高龄物业多座落于市中心地带,伙数较少,很多居民亦早年搬迁,空置率高; 早年土地地积比较低,放诸现今规划,有部分尚有剩余空间,可释出更多土地供应。面对土地供应紧拙的今日,以递增的经费维护旧楼,是否合乎效益?

单论重建价值分析,旧区重建确是刻不容缓,但在执行层面,往往具有相当难度。虽政府立市区重建局为法定机构,发挥社区活化及更新职能,且有政策支援,进行收购及规划,在经济效益外,相对私人发展商会更全面考量不同持份者意见,但始终其自负盈亏的营运模式及有限资源下,面对连年增加的高龄楼宇,在执行效率及覆盖率,也只能起隔靴止痒之效。针对问题,就检讨市建策略,应鼓励私人市场参与,以增加收地效益作为切入点,其中放寛土地强拍门槛、教育小业主的咨询配套,以及地积比转移作整体规划攸关重要。

考虑到私人并购时常会出现「落钉」或一户独大的局面,香港测量师学会较早前建议将土地强拍门槛由现时的80%降至66%「由于旧楼伙数较少,容易出现业权份数较大的一户反对,则计划告吹的情况,故建议「三无大厦」或楼龄超60年的大厦应以66% 作强拍门槛,以加快收地效率。」另一边厢,考虑到小业主利益,提供充足的咨询配套,如法律及统筹团队,予他们能保障获得合理补偿方案亦至关重要,相关成本应由收购方负责;最后,地积比转移亦能有效为私人发展商,激活整体的地段价值,以及作出全面性的空间、配套、环境及公用设施规划,如此活化成市全貌,方比插针式收购更符合整体效益,值得深入研究。

虽有言,将市区重建的工作普及化至私人发展商,会担心城市「士绅化」或是规划对环境受损。然而,不能漠视同样的公共开支在高龄楼宇,是否能带有发展效益的问题,换转而言,社区发展后的财富效应,如区内就业机会,亦是活化社区的一大诱因;而顾及环境的规划,则需跨界别如的共同协助,例如银行业目前就在绿建环评取得认证的建筑物,推出绿色按揭计划,以鼓励发展商在规划时就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著墨更多,可见城市发展,需群策群力。

2022年9月14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