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人物志|征战港队22载 见证女足蜕变之路 陈咏诗卸下臂章仍在奔跑
发布时间:08:00 2025-11-10 HKT
绿茵场上的陈咏诗神情专注,动作俐落,奔跑、传球、接应,一气呵成。这名2003年起效力港队、曾上阵95次A级赛的资深女将,上月底于启德青年运动场带领港队以5比0大胜马来西亚,为代表队告别战画上完美句号。赛后,她在逾千名球迷的见证下,将队长臂章交予队友马泽纯,正式交棒。她说,希望将「永不放弃」的精神传承下去,也鼓励代表队「再努力一点」。谈及未来,她笑言对足球的热爱从未减退,坚定表示会继续踢下去,「年龄在女足不是问题。」


领导球队超过10年,陈咏诗却形容自己是一位「少说话」的队长。她笑说因声音不够响亮,较少会在场上高声指挥,更多是选择以身作则,「只要球还没出界,我就会一直跑;没到完场那一刻,就算落后也好,领先也好,我都给足100%的努力去跑。」而她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亦深深影响着队友。
面对网评 用表现说话
离开效力逾廿载的港队,她说既感可惜,同时也松了一口气。作为老将,她坦言曾面对不少关于年龄的质疑和压力。近1年来,网上不时有人评论说她年纪大、跑得慢,质疑她为甚么还在踢球,让她一度处于压力之中,「队友们都劝我不必理会,甚至替我反驳。」惟她强调,运动员应该「用表现来说话」,无论外界怎么说,只要踏上球场,她就会尽全力,不会让任何声音影响比赛,「最重要的是身边踢球的伙伴,或者教练仍然信任我。」
谈到个人最难忘的赛事,陈咏诗说每场赛事都印象深刻,例如最近的告别战。她忆述,起初只想低调地结束港队生涯,但教练列卡度和女足经理黄若玲却提醒她不能「突然消失」,适逢10月启德将上演国际女子友谊足球赛,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为她举办告别仪式。
而这场告别赛亦吸引了逾千名球迷入场支持。她至今难忘当晚一众球迷穿上印有她号码和名字的球衣,高举精心准备的横幅,为她应援的声音响彻球场。赛前,球员、家人及工作人员亦换上印上「OUR CAPTAIN」(我们的队长)字句的白色纪念短袖,「这些是沙田体育会女子足球队的队友准备的,我们进到更衣室才知道有那件纪念短袖。」

逾千球迷出席告别仪式
更让她动容的,是队友们真挚的不舍。她笑称,在赛后致辞时努力忍住泪水,但看回照片和影片,才发现沙体的队友哭得比她更厉害,「从我热身到出场已经不停地哭。」赛后,她们更为陈咏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几十位女足界人士出席。
回顾个人的足球生涯,陈咏诗坦言对放弃在日本踢球感到可惜。2015年,她与刘梦琼及张炜琪获邀到日本试脚,并得到日本女子乙组联赛球队日本足球学院取录,以正选身份踏足日本女子联赛。然而,与香港有家人朋友相伴不同,她难以习惯独自在陌生的国度生活,同时也会担心家人,「特别是妈妈的身体不太好。」

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她最终选择回港,「回来之后其实有后悔的,因为在日本踢球一定是无忧无虑,只是一个全职运动员,可能睡醒就踢球,然后就休息,第二天继续踢球,所有事都很专注。」
从9岁在屋邨踢球的小女孩,到成为代表队队长,陈咏诗的足球路几乎与香港女足的成长同步。她见证了女足从资源匮乏、比赛稀少的年代,一步步走向逐渐规范的体制。她忆述,在足总2012年正式接手港队后,多了比赛的机会,训练也逐渐完善。随着将军澳足球训练中心(FTC)的落成,女足队有了固定的训练基地,也配备体能教练及物理治疗师等人手,「以前足总未接手时,我们只能穿一些旧球衣,可能是男足剩下来的衣服。」
女足发展迅速 仍有不足
看着女足向好的趋势发展,踢球的人数不断增加,她语气里带着欣慰说:「小时候上街踢球,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觉得女生不应该踢球。」现在中小学及大专都有女足比赛,女子联赛以前只有甲组,现在已发展到有乙、丙组,近年坊间也开设了女子成人班,「以前10个球场未必有1位女生,现在好多了。」
然而,作为过来人,她仍寄望女足环境能进一步改善。她指出,目前在治疗方面仍缺乏资源支持,例如物理治疗费用高昂,能报销的金额有限,有些球员因此无法获得及时治疗,她期望未来能增加有关方面的保障。

对于代表队的年轻球员,她则有更高的期望,「踢到代表队要更加努力。」她鼓励年轻球员每次训练完,都应反问自己,「每次练习,自己得到了甚么?付出了多少?」,希望她们在练球上能更有决心。
陈咏诗说暂时不打算全职教球,第一是本身有正职工作;第二则认为自己性格未必适合。但她愿意以师姐的身份,帮助年轻球员练习,传授经验。至于目前目标,她希望保持体能状态,「不想一离开港队,体能就下滑,我在想办法保持体能状态。」原本星期一的港队训练,现在变成了与沙体队一起健身。

足球以外,她也爱露营、行山、独木舟等户外运动。朋友都笑她是「坐不住」的人,她也自嘲「真的停不下来」。或许正因为这份永不言倦的热情,才能让她在球场上坚持20多年。
「6号」——熟悉陈咏诗的人都会记得这个属于她的号码,始于她少时加入葵青队。她透露,最初想选法国足球员施丹的「5号」,但师姐一句「不如你选6号」,让她与这个号码结下长达20多年的缘份。即使港队生涯告一段落,「6号」明言不会就此退场,她仍在绿茵场上奔跑,用行动延续她对足球的热爱,亦希望社会继续支持女足。被问到希望大家记得她甚么,她沉默了几秒,说道:「记得我还在踢吧!」

背后力量不止家人 老板全力支持追梦
对陈咏诗来说,能在场上坚持这么多年,除了是对足球的热爱,更多是因为这些始终在身后的力量——家人的信任,和一位理解并支持她追梦的老板。
陈咏诗表示,虽然父母不太懂得足球,但是一直很支持她踢足球,从未有劝她放弃。不过,比赛难免受伤,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很多时候选择报喜不报忧,「有一两次断肋骨、进医院都没有告诉他们。但断手那次真的没办法,直到做手术前我才跟他们说,他们很担心。」
「我爸爸是酒楼点心师傅,凌晨3点就要开工,晚上7点多已经睡了,平时比赛太晚也不好意思叫他。」她说,直到有一次联赛在屯门湖山球场举行,才第一次邀请爸爸到场观战,「之后有国际赛在香港举行,我都叫他们来看,他们每次都来。」
外流日本时 获停薪留职
除了家人,她特别感激老板,「如果没有他,我根本踢不到香港队。」2001年中五毕业后,她偶然从报纸上看见写字楼招工,当年应聘时已坦白说周六要去青训,「老板还是请了我。」
于是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做就是24年,「老板就像我哥哥一样,从我17岁开始工作,认识到现在。」她说,老板这么多年来都容许她经常请假为港队比赛,即使是外流日本时,也让她停薪留职。她笑言,老板也是直到那时才知道她是代表队,还是队长,「他知道后叫我专心去日本踢球。」
家人的信任与老板的体谅,也成为陈咏诗多年来坚持追梦的力量,让她得以无畏向前。
记者:潘明卉
摄影:何君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