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女严重抑郁出现7重人格 精神科医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换一命|医生专访
发布时间:18:47 2024-12-30 HKT
「受情绪、精神病折磨的人太多了。」行医18年的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棨诺表示,很多人因为害怕、不相信、误解而却步,错过黄金治疗时间。他遇过最棘手、跟进最久的,是一位30多岁因重度抑郁症引发「多重人格障碍」的女患者。治疗至今10年,虽未完全康复,但已由7种人格减至2个,「逐一执返入去」。他形容,治疗过程如「一命换一命」,惟「帮到病人才是最重要,这是我的使命」。
由严重抑郁引发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是颇受欢迎的小说、电影题材,主角体内性情各异的人格会争夺占据身体主导权,情绪或性格突然转换,令身边人无所适从。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棨诺解释,「多重人格障碍」属于「解离症」的一种,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他解释,这类人患上重度抑郁症的原因,并非最近失业、失恋、婚姻等个别事件所致,而是缘于小时候所受的创伤,例如父母关系不好、家暴、被性侵犯。
由于无法承受过多的创伤,才会化作不同角色,来处理现在要面对的事。这些患者对人的信任度极低,长期处于多疑状态,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互信关系,交不到朋友,感觉孤独,可能因为一个挫折,情绪低落,衍生「多重人格障碍」。

7种人格不定期切换 化身小孩男士教师
麦医生坦言,这类个案往往极为棘手,因为病史很长,加上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低,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才能获取信任。头几次见面,病人一般采取观望态度,充满戒心,不愿将事情全盘托出,他们会先试探医生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病人会想,『我可以信任你吗?应该把所有事情说出来让你帮我吗?你真的能帮到我吗?』」
该名30多岁的7重人格障碍女患者,初次见面时,她就对麦医生说:「不要『懒醒』以为自己可以帮到我。」在她身上,曾出现过7个不同的人格──有时是小孩;有时却变得「老成」、冲动、容易自残、敌意大;有时则变成一位优雅的男士,或是一位教师,即使她本身并非老师。
这七个「她」或「他」,性格、性别迥异,在不同「人设」底下,穿著打扮也不一样。「例如,她是『小孩』的时候会穿比较可爱的衣服,但切换至男士身分时,则会打扮斯文;有时是运动型,有时则不修边幅。」该患者的家人发现,其性格不时转变,令人难以捉摸。虽曾向其他医生求诊,却仍弄不清楚是甚么一回事,因而敲开精神科之门。

多重人格性情 保护脆弱的自己
麦医生坦言,面对这类病人只能「慢慢等」。「例如这次来的如果是小孩子的她,我问到的就只有小孩子角度才知道的事。下次若换成很恶、敌意大的人格时,则要再从另一个『她』的角度去了解。这样才能慢慢组合出,她到底发生过甚么事。」若这次治疗,出现的是人格A,下次覆诊是人格B,那人格B就可能完全不知道之前聊了甚么,需要重新认识。
他表示,患者正靠著这种方式,支撑著自己度过伤痕斑驳的生活。「譬如上班时,同事对她不好,她就需要带著刺(作防卫)才能继续工作;与父母相处时,却可能换成小孩子的身分,希望父母不忍心责骂她、伤害她。」麦医生称,不同的人格犹如一个保护机制,「保护内心最脆弱的自己」,因应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人格出来「帮手」面对外面的世界。

医生花10年整合 7种人格减至2种
整合不同人格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除了要耐心地与每个「她」或「他」聊天、深入认识,也要透过家属了解患者从小到大的经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有力地推敲、作深层的心理分析:为何她会患上多重人格障碍?怎样令她的人格慢慢组合,慢慢减少一些角色?」
会否前一秒正常聊天,下一秒突然转换「身分」?麦医生称,会诊时很少会发生人格突然转换的情况。一个身分,通常会持续用一段时间。家人会向医生「报料」,透露患者近况及变化,覆诊时就知道该与哪个身分聊天。麦医生笑言:「跟了10年,她一走进来,就已经知道她现在是『谁』了。」
治疗至今,虽然还未能将全部人格「执返」入去,偶尔还有一两个人格「弹」出来。不过,麦医生表示,已渐渐能捉摸到,该患者会因为何事、受何刺激而引发另一个「我」出来,病情整体来说已比以前好多了。
治疗期间,不同的人格已渐渐整合,「有些人格已不会经常出来,例如很恶的那个人格,知道不是所有人也对她满怀敌意后,就未必需要出来了。」当不同的性格融合,融合到一个经常出现的人格身上,就不再出现极端病态状况,例如小孩、教师或男人的角色已较少出现。

治疗过程如「一命换一命」 帮助病人是使命
麦医生坦言,那位女患者众多人格之中,最难沟通的是那个充满敌意的人格,会不断挑战他,或抛来一句句侮辱的说话。「我知道他们生病了,当病人情况有进步,我们付出的时间及心力有回报,就会感到很安慰。」
「作为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的医生,面对情况复杂的病人,像是『一命换一命』般,耗尽心血。」每次与病人见面,麦医生也「打醒十二分精神」。「我也曾『burn out』,觉得很累。」有前辈曾经提醒他,听得太多负面、不开心的事,情绪或会被牵动,对人生的看法也可能出现偏差,因此需要找一些「师傅级」的医生进行辅导。
「每次我与治疗师见面后,再次有力量去『服侍』。」纵然疲累,麦棨诺医生认为,帮到病人才是最重要,因为这是他的使命。「这些情绪、精神问题不是容易被见到的。人们未必会相信,但受折磨的人太多了。」
「我们精神科医生,可能是病人唯一信任会帮到他们的人。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原因!」
记者:陈思雅、黄泳欣
---
相关文章:
焦虑症妻10年不敢下床 夫辞职照顾 精神科医生天天家访 终踏出家门|医生专访
疑病症|咳两声以为患肺癌 不舒服就怀疑患重病 可能是患疑病症?精神科医生解构症状:代表高度焦虑
癌症病人全身骨痛照X光无发现 肿瘤科医生把脉开中药后获纾缓 中西医结合治癌症|医生专访
医生专访|医生心痛孕妇为脑死夫跪地求医 多次急救昏迷路人:救人是我生命一部分
医生专访|最早进手术室但最迟走 麻醉科医生难忘抢救窒息病人:我们不只打麻醉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