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再婚未满2年丧偶 常情绪失控忧抑郁症复发 靠2种治疗方法控病情

更新时间:12:34 2025-10-17 HKT
发布时间:12:34 2025-10-17 HKT

人生旅途难免遭遇低谷与困境,有人选择向亲友倾诉心声,有人习惯独自承受压力。本港一名单亲妈妈在再婚未满两年之际,因丈夫罹患肝癌末期不幸离世,情绪几近崩溃,深恐抑郁症再度复发。在专业协助下,她透过2种治疗方式成功稳定病情,其中一种疗法为求助者在「情绪之后、用药之前」提供关键的情绪疏导通道,有效帮助他们平息内心汹涌的思绪浪潮。

单亲妈再婚未满2年不幸丧偶 常情绪失控忧抑郁症复发

从事家务助理的Amy(化名)是位独力抚养两名子女的单亲妈妈,她分享在2017年时经朋友介绍结识内地男子并相恋,于2018年展开第二段婚姻。未料第二任丈夫在新冠疫情期间确诊末期肝癌,双方因封关及隔离措施分隔两地。当Amy历经艰难赴内地探视返港后,随即接获丈夫不敌病魔离世的噩耗,令她情绪瞬间崩溃。此后她出现情绪失控与频繁哭泣,内心持续充满焦虑,意识到自身情绪状态异常的她,唯恐原有抑郁症再度复发,等不及下次精神科覆诊,便立即向香港催眠辅导中心创办人暨催眠治疗师林云峰(Tim Sir)寻求专业协助。

 

靠2种治疗方法控病情 走出丧夫之痛

Tim Sir耐心听Amy的分享,逐步引导她表达真实情感,并为她进行催眠治疗。在经历3次催眠治疗后,她找到情绪抒发的出口,从原本的崩溃状态转为能有序表达情感,情绪渐趋稳定。然而,Amy属于个案较为严重,仍需持续接受精神科专科医师的诊疗,配合精神科药物治疗,使抑郁症病情再次受到控制。如今每年生日,Amy都会纪念伴侣,又会随身携带伴侣的照片,每当挂念他时会对住相片向他倾诉。这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让她在孤独的时刻感受到他的陪伴。

甚么是催眠治疗?有何功效?

Tim Sir表示,催眠治疗并非神秘玄学,而是一种经实证有效的心理治疗工具。透过引导当事人进入放松状态,辅以对话技巧,可以厘清被情绪掩盖的潜在压力来源,从而帮助患者重新理解困境,找回内在力量。他特别补充,若求助者已出现幻觉、幻听等精神病症状,务必同步寻求精神科医师或临床心理师的专业介入,接受治疗。

延误精神科治疗会带来甚么影响? 

根据香港医管局最新的精神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资料,对于紧急个案,目标是在一周内处理;而半紧急新症的中位数轮候时间约2至4周内处理;稳定的个案中位数轮候时间约为20周至70周,最长则可达80至100周,接近两年。精神科专科医生叶沛霖指出,除轮候期过长外,部分患者因社会标签与误解、对疾病认知不足,或误认精神问题可自行化解而抗拒就医。此类延误就诊现象可能导致病情持续恶化,不仅增加治疗难度,更会延伸影响患者的工作表现:

  • 专注力衰退与失误频生,致使上司产生负面评价,后续职场改变更加困难。
  • 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长期缺乏互动将更难重建人际关系。
  • 心理层面上,患者可能会感到灰心、失望和无望。
  • 若患者转以饮酒抒压、自行购用安眠药或不当用药等不健康方式因应,更可能引发药物依赖与戒断问题。

精神健康问题只能靠服药治疗?

叶沛霖医生表示,由于精神健康问题的成因涵盖生理、心理与环境等多重因素,治疗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虽然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学家分属不同专业领域,但临床上经常协作为患者提供适切及全面的治疗。主要治疗方案包括: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处方,旨在改善及稳定症状
  • 心理与行为治疗:通过调整思维和行为,或改善与家人的沟通及互动等改善病情。
  • 结构性心理治疗:例如家庭治疗、处理创伤压力、童年创伤、性格因素等,精神科医生亦会转介至心理学家共同跟进。

推介I人/E人情绪自疗法 运动/冥想也有效?

当身边人出现负面情绪时,应避免仅以看开点简单带过。资深辅导员及社工陈健伟博士建议,此时需要以同理心陪伴,保持不批判、不责备的态度,同时留意对方是否出现有自杀风险。针对不同性格特质,可采取相应的调适策略:

  • 「E人」(外向型):宜用运动释放压力
  • 「I人」(内向型):则可透过冥想或正念练习,静观内心,重拾平衡。

若长期忽略情绪问题,随时可能引发更严重危机,例如药物滥用、酗酒,甚至自伤行为。心理专家强调,一旦出现持续性情绪困扰,务必及早就专业协助,防止状况持续恶化

延伸阅读:常吃炸鸡雪糕患抑郁症率高49%!推介15种食物减压纾缓情绪

      ---

      相关文章:

      健康PRO|职场压力大恐致抑郁症/冠心病 医生教呼吸法纾缓 如何自测过劳症状?

      微笑抑郁症|表现开朗「气氛组」内心却隐藏痛苦 精神科医生列8大征兆测风险

      如何分辨情绪低落/抑郁症?陪伴者忌说2句话 精神科医生拆解治疗/预防方法

      30多岁女严重抑郁出现7重人格 精神科医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换一命|医生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