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华仁百年校庆 推口述历史回忆录 学生采访逾400校友 了解校风递变
发布时间:12:06 2025-05-02 HKT
传统名校九龙华仁书院为庆祝100周年校庆,上月底出版回忆录《立己同行 百年树人 九龙华仁书院百年印记》。校长周子诗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新书以口述历史形式呈现,透过逾400名校友的访问,了解该校的教育价值;本身是校友,为回忆录担任主编的历史学家郭少棠教授表示,访问以不记名形式,让校友畅谈对母校和老师的印象,以及华仁对他们的影响。此外,周子诗指下学年开始,将把高中的校本课程「Vision In Action」(VIA)推展至初中,丰富同学的学习经历。
承传传统价值 学生参与采访
在1924年创校,位于九龙窝打老道的男校九龙华仁书院,是香港的传统名校之一,更有不少名人校友,包括行政长官李家超、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九龙仓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等等。该校本学年为庆祝百周年校庆,在去年底开始,就以「蒙恩百载.格致传薪」为主题,举办一系列活动,除了校庆晚宴、以一万条颈巾拼成数字「100」而创下「最大的围巾数量」健力士世界纪录活动、学校开放日、耶稣会教育论坛等外,还出版回忆录《立己同行 百年树人 九龙华仁书院百年印记》,并在上月底举行新书发布会。
上任第三个学年、九龙华仁书院首位女校长周子诗接受专访时表示,该校的百年历史是由多代人组成,而学校有不少传统价值,希望可以承传下去,「例如『九华』的学生和老师关系很好,所以其中一个活动就是邀请多名已退休和现任的老师吃饭庆祝,场面很震撼,有些在上世纪50年代任教的老师都有出席,也见到一些神父。」
九龙华仁书院在80周年校庆时,曾推出结集80名校友专访的刊物《五十六号的星光》,而《立己同行 百年树人 九龙华仁书院百年印记》的规模更大,受访的校友超过400人。周子诗表示,校方在2年前已计划推出回忆录,由本身是历史学家的校友郭少棠教授当主编,透过校友的口述历史,反映其教育价值,「九龙华仁书院的教育价值,未必只在于学生在校那6年,也不是看学术成绩,而是在于人的发展。」
周子诗指,出版计划约有300名中一至中五的学生参与,而学校亦有为他们提供培训,教授采访技巧,过程中学生亦有获益。除了个人访问,亦有小组访问,例如兴趣小组、不同年代的学生领袖等,连同《五十六号的星光》内的专访,《立己同行 百年树人 九龙华仁书院百年印记》记录了约500名校友的故事,也是校友们的集体回忆。「我们的校舍在1953年已存在,70年来未有变过,然而即使在同一个班房,在不同时空亦发生了不同的事,所以学生也觉得很有趣。」
文献档案考证 认识九华文化

郭少棠接受访问时表示,以多名校友的口述历史推出回忆录,内容比较立体和客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情况;此外,书中亦透过文献与档案考证,记载创校初期历史。他透露,学生做访问时,主要问校友3个问题,包括对母校最深刻的印象、对哪些老师/神父的印象最深刻,以及母校的教育如何影响他们,而所有访问都是不记名形式,让他们可畅所欲言。
「这本书重要的地方,是可反映九龙华仁书院在办学团体耶稣会管理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甚么样的文化。」郭少棠表示,透过校友访问,可了解当时校内风气,例如该校早期的教学很自由,老师不一定要依循课程大纲教学;另外,即使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校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下学习。
延伸阅读:九龙华仁下学年初中采行VIA校本课程 涵盖服务学习/戏剧/音乐等范畴
因一人开文科 感激贴心栽培
对郭少棠来说,最感激的是九龙华仁书院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他透露自己在中四时,本计划到澳洲升学,希望将来读医科,然而当时因兄长在澳洲病逝,取消了到当地升学的计划,而自己当时也不想再读理科。「学校当时知道我的情况后,特别在2个月内,安排最好的英文老师,让我读英国文学,不需要再读物理,因此学校后来也开了文科班。」
郭少棠说九龙华仁书院愿意为一个学生改变课程,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此很感激学校,而他除了成为该校首届文科生,也是该校首届学生会的会长,毕业后亦和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回馈母校。
记者:陈艳玲 摄影:何健勇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