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医什么病(二十一):惊恐症|施卿卿博士

      林小姐昨晚半夜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惊恐以致无法再入睡。她以前曾经患有惊恐症,已有较长一段时间均未发作。按计划她将于今晚飞往北美,现在临出门又出现惊恐的症状令她对行程倍感焦虑不安。虽然她备有抗焦虑药等,但仍然是希望加用中药能在上机前恢复平静,于是匆匆忙忙地赶在出门之前来开点中药。当她到达诊所时仍然感到心慌、手颤、紧张、焦虑。考虑她即将搭乘长途航班需要尽快缓解症状及保持旅途的平稳,因此我建议服食中药之余,再配合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带有胶布的非常细短的针,可以直接贴到穴位上,一般可以维持数天。我把揿针贴在她的内关、神门、合谷、心俞、肾俞等穴位,才刚贴完,她就说感觉胸口松了,我再把脉,原来偏快的脉率也降了一点。接著又配了几包浓缩药粉给她带走。

        我今年遇到另外两例惊恐症,其中顾小姐是在感冒咳嗽后发生的,当时她正在上班,无绿无故突然感到有气从腹部上冲并出现心慌、气喘、手麻和窒息感,同事紧急召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没发现异常,最后诊断为惊恐症。另一例孙小姐惊恐症发作时症状与顾小姐相似,发病前没发现明显诱因,但孙小姐的惊恐症是发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出现耳鸣后的一段时间,因此我推测此病和外感也有一定联系。

        惊恐症是一种现在比较常见的焦虑障碍,通常以反复突发的强烈恐惧、心悸、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为典型表现,往往在无明显诱因下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功能异常及心理应激密切相关,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减慢心率的药物等。心理治疗则主要是通过改变认知与行为模式,减少惊恐触发因素而发挥治疗作用。药物治疗通常可较快缓解症状,但通常都需要维持服用一段时间,有可能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心理治疗一般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疗程。

        中医采用的方法则截然不同。中医将怒、喜、思、悲(忧)、恐这五种情志活动称为五志,认为五志是由五脏所主,其中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悲(忧)、肾志为恐,并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恐主要是与肾有关,属水,且因水会克火,因此惊恐常常会影响心而出现相关症状。

        虽然中医并无「惊恐症」这一病名,但是汉代医圣张仲景描述的“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不仅与惊恐症的表现十分相似,同时也指出奔豚病的病因是惊恐,这里的“奔豚”就是形容体内的水气像小猪一样在胸腹腔内乱窜。因此中医治疗惊恐症经常会用到奔豚病的专方如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等,比如前面提到的顾小姐我给她用的就是奔豚汤,服药后她的惊恐再未发作,咳嗽也逐渐好了,而孙小姐半夜出现梦魇有濒死感、惊恐不安,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时我们还会根据患者的主要表现结合望闻问切按「惊悸」、「怔忡」、「郁证」来辨证治疗惊恐症,其中以心胆气虚证和水饮凌心较为常见,常相应地选用安神定志丸、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

        除了中药,针灸通常也有效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通常起效较快。常用穴位有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百会、膻中、涌泉等,除了医师针刺穴位,患者也可自行按压相关穴位。比如今天这位林小姐,我就辨为郁证,是由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用平胃散、苓桂术甘汤、越鞠丸组合成的中药方。同时给她采用揿针既是为了延长穴位刺激时间,也是为了方便她自行按压刺激穴位。

        在急性症状缓解之后,可以继续以中药、针灸调理善后以减少复发,调理的重点在于肾和心。总体而言惊恐属阴邪,运动锻炼、听舒缓明快的音乐可以提升阳气,对于本病的防治也有益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