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医什么病(十四):生蛇|施卿卿博士
前天蔡小姐来覆诊,告诉我说她上个月“生蛇”,看了西医服了特效药。现在疱疹退了,但却感觉人很疲倦,所以想以中药再调理一下。我告诉她,其实她“生蛇”的当时就可以直接用中药治疗,而不必等到过后才调理。

比如几个月前,55歳的林先生右胁肋出现了疱疹去看西医诊断为“生蛇”,在服用一周特效药后,尚有比较明显的红色疱疹伴有阵发性左胸刺痛。因他有亲人受“生蛇”后遗神经痛困扰多年,林先生担心自己也会出现后遗神经痛问题,因此服用西药之余又来找我看。由于他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嗜好烟酒导致湿热较重,能否有效清除湿热直接影响他康复的进度,因此我当时根据他的情况针刺曲泉、阳辅、阳陵泉等肝胆经穴位,并用火针点刺疱疹,再给他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瓜蒌红花汤加减的中药,并嘱咐他戒辛辣油腻海鲜等。五天后林先生覆诊时右胁肋的疱疹已转为暗红色并开始结痂,左胸刺痛感偶尔出现。就这样加减治疗半个月所有的症状均完全消失。
巧的是,两个月后林先生49歳的弟弟也“生蛇”了。他先是出现右后背痛,2天后才开始在右肩背出现红疹水疱,在经内服及外用西药5天后仍有右肩胛至右前胸腋下灼痛感。林先生知道后就叫他弟弟也赶紧看中医。虽然兄弟俩体型接近,同样都是生蛇,但小林先生的主要问题是脾虚和小肠经热。我在他的中冲、阴谷、小海、丰隆等穴位扎了针,同样用火针针刺疱疹,中药方则以小建中汤合五苓散、瓜蒌红花汤等加减,同样要求患者戒口。3天后他的疱疹明显减少,患处白天已无疼痛但夜间仍有灼痛,再根据当时的病情调整针灸和内服药方,1周后疱疹结痂、灼痛感完全消失,仅余疱疹处轻微肿胀不适感,后来再针药治疗一次所有症状均消失。
“生蛇”的正式病名叫带状疱疹,它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化,从而引起身体某一部位出现成簇分布的红疹水疱并蔓延成带状,通常同时伴有麻痺、刺痛或灼热感(也有少数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感)。带状疱疹最常出现的部位在胸肋、腹部及腰部,也有部分出现在头面或四肢,50岁以上以及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病。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泛昔洛韦(Famciclovir)这一类的抗病毒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毒扩散以及出疹的持续时间和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的预后比较好,经过治疗通常在一两周内痊愈。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疱疹痊愈后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后遗神经痛,还有少数发生在眼周或耳周的严重带状疱疹可能引起视力和听力的损害。
与巿民所称的“生蛇”很接近,中医的正式病名就叫做蛇串疮,这是由于其皮疹分布状如蛇行而得名。蛇串疮的常见病因主要有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治疗可相应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我个人比较常用的是小柴胡汤、五苓散、瓜蒌红花汤这几个方,通常可以有效解决患者常见的胆热、湿盛和瘀血的问题。还有针灸、放血、拔罐也是治疗蛇串疮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有趣的是:“生蛇”除了皮疹分布蜿蜒曲折如蛇行,在治疗上传统中医也是充分利用“蛇”的特性。比如蛇畏雄黄,中医师会以毛笔沾雄黄或朱砂水点在疱疹上或围绕「蛇」画一圈以减少蔓延及消退疱疹。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惜现在雄黄朱砂都属于受管制的中药,获取不易,再加上在“生蛇”急性期来找中医治疗的病人不多,所以应用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蛇畏火攻,因此以前人们常用点燃的灯芯草按在疱疹上以治疗疱疹。此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吓人,但实际上痛感并不明显,只是操作起来麻烦了点。我自己则习惯用火针,但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对消退疱疹及减少后遗神经痛都很有效。
我们观察到,新冠疫情之后“生蛇”的患者比疫情之前明显增多,推测与新冠病毒影响人体免疫系统有关。因此对于50岁以上人士或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早点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减少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