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湿|什么是「困湿」?中医如何祛湿化湿?|附袪湿汤水|徐大基中医师
香港及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在日常看诊时,经常有患者朋友问及是否「湿重」、「困湿」等情况。湿,既是中医的一个病因,也是中医具体疾病的一个证型。
作为病因,湿包括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长期居处潮湿,或雨季潮湿、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于脾虚不能化湿,或肾虚不能排水,导致水湿停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脾虚所致的「湿」,通常称为「脾湿」,由肾虚导致的「湿」,通常称为「肾湿」。外湿和内湿也会互相影响,如湿邪困脾,则指外湿导致脾受影响;脾虚不能化湿,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作为中医的证型,「湿」可有不同的病理状态,如湿热、寒湿、痰湿、湿浊、湿毒、水湿、暑湿等。
一. 湿邪致病的特点
1.湿性重浊,“重”是指沉重、重著之一,如感受外湿之邪,可见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症状。“浊”是指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如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2.湿为阴性,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阻滞气机可导致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证。湿邪伤阳气,则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可致水湿停聚,而发生腹泻、水肿等。
3.湿性粘滞 “粘”指粘腻,“滞”指停滞。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指症状粘滞而不爽,二指湿邪为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如湿疹、湿痺、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指湿邪为病多见身体下部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为明显。淋浊、带下、泄痢、阴痒等多由湿浊下注所致。
二. 困湿的预防
在“困湿”的预防方面,首先要避免过食生冷寒凉、油腻或煎炸刺激之品等令脾胃受伤的因素。工作、生活压力及熬夜等,这些因素均会造成脾肾亏虚,应避免。同时注意居处避免潮湿,避免淋雨涉水等外湿的侵袭。
三. 常用化湿汤水
平时可煲些健脾、补肾祛湿的汤水。但,如果长期感觉“困湿”,经过自我调养而不见改善者,则应就医中、西医。
1. 健脾化湿汤
材料:薏米30克,党参20克、芡实20克、淮山15克、瘦肉三两、陈皮10克。
做法:瘦肉洗净,切片。
药材洗净,浸泡一夜。
将上述材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生姜调味。武火烧开后,转小火煲一小时,加少量粗盐调味即成。
功效与应用: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湿重者,症见:倦怠乏力、脸色无华、腹胀不适,口苦,小便不畅等
2.补肺清热化痰汤
材料:瘦肉【或猪肺】250克,薏仁20克,甜杏仁15克,川贝6克,或浙贝15克,白萝卜100克,生姜5片,食盐适量。
制法:
①瘦肉【或猪肺】洗净切块,与薏苡仁、甜杏、川贝,或浙贝母及白萝卜加清水适量煲汤,
②中火煲煮1小时,汤将成时加入生姜、食盐调味。
效用与应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肺补肾,适用痰热较重者,或慢性肺病、哮喘气虚痰黄者,也可用于便秘者。
3.薏仁莲子排骨汤
配料:
铁棍山药1根,薏苡仁、莲子、茯苓各30g,芡实20g,排骨300g,生姜3-5片及盐适量。
制法:
①薏苡仁、莲子、茯苓、芡实冲洗干净,浸泡半小时,备用;
②排骨冲洗干净,汆水,备用;
③海带浸发,洗净,切段,备用;
④将浸泡好的薏苡仁、莲子、茯苓、芡实(连水),与氽水后的排骨及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煲滚后转小火,煮约45分钟后,加入洗净削皮切块的山药,继续煮约半小时至山药软糯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与应用:健脾和胃,祛湿,养心安神。可用于体倦乏力,纳差,难眠,心慌心烦,大便易溏者。
4. 鲫鱼赤小豆汤
配料:
鲫鱼1条,赤小豆30克,炒薏苡仁15克,干木棉花10克,蜜枣 4粒,陈皮1小片,生姜3片,食用油及盐适量。
做法:
①木棉花、赤小豆、炒薏苡仁、陈皮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后,开火煲,大火煲滚后转小火煲约20分钟,备用;
②蜜枣冲洗干净,备用;
③鲫鱼去鳃,剖除内脏洗干净;
④锅内放少许油,油热后放入姜片及鲫鱼,将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倒入煲好的汤水中,大火煲滚后,加入蜜枣,加盖大火焖煮5分钟后转中小火继续煮约2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与应用:健脾祛湿、益气补虚。用于体虚倦怠、脸色萎黄不华、口苦口粘等
以上资料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如有疑问可咨询注册中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