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毕业与旧同学阔别感到焦虑不安 成人也会有分离焦虑症?|沈君豪医生

每年7至8月除了是莘莘学子「放暑假」的好日子,更是每年的毕业季节。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纷纷离开校园,阔别昔日的旧同学和老师。与熟悉的人离别在即,此时那种离愁别绪是完全可以理解,出现不舍之情亦无可厚非。倘若一个人与亲朋稍稍分开,例如上班或上学这么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严重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反应,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的话,便可能是与「分离焦虑症」有关。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
分离焦虑症普遍出现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指当一个人离开他所依附的对象(例如父母、伴侣或子女)时会产生高度的焦虑。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aul Piage)的认知发展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数个阶段:0至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以感官感认事物,当照顾者离开其视线便会以为照顾者已经消失,因此感到焦虑不安。常见的是婴儿与父母离别时,婴儿会哭闹不停;我们长大会拥有「客观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即是有能力保留(自身以外的)身边的事物(例如亲人等)在心中呈现出的稳定图像。3岁或以上的小朋友心智渐渐成长,明白到分离的人并非消失了,其离别只是暂时性的。
长大成人后心智更为成熟,内在安全感亦已建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分离焦虑症,但研究数据和临床上均显示部分成人会有分离焦虑的征状甚至患上分离焦虑症!当不预期地出现与发展阶段不对称的表现时,则有机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例如上班、上学和生活功能。
若即若离使人焦虑加剧?
有研究指,若儿童在成长阶段上与照顾者的关系时好时坏、照顾者对其过份严苛、疏忽照顾等,便有机会导致他的发展出现障碍。假如他们长大后遇到一些重大改变及挫折,例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婚、与家人分开搬去另外一个地方居住、转换工作环境,便有机会会触发或唤醒他小时候的不安感,出现分离焦虑症。
常见的个案是家长答应年幼子女外出后很快便回家,最后却久未回家;承会接他放学,但最终却交由家佣姐姐或其他亲人来接放学等。这种情况会使子女与家长关系日积月累地形成不安全的依附形态,使子女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Photo by Shutterstock
成人的分离焦虑症或出现抑郁症状
分离焦虑症是焦虑症的其中一种,症状主要围绕「分离」,例如害怕依附对象在离开后不再爱他、担心依附对象在分开时会出现意外、分离带来强烈的孤独感。部分小朋友甚至会作恶梦,而成人则出现头痛、身体乏力或肚泻等生理反应。
不过,当成人患上分难焦虑症时,他们的症状表征一般较为复杂,以及很大机会有共病的病征,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需要抽丝剥茧地诊症才能诊断是否患有分离焦虑症。
曾经有位女士,因为抑郁情绪来求医,后来发现除了患抑郁症,同事亦患上了惊恐症和分离焦虑症。那位女士因为自小受到原生家庭的严重忽视,以及自小便在不同照顾者中间像皮球一样地被抛来抛去,加上某程度上的疏忽照顾及精神虐待,令她严重地缺乏自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以及不值得被爱。后来当她遇上了一位真心对自己好的男朋友后,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被爱和关心,快乐无比,但同时又十分忧虑,恐怕随时会失去这段关系,因此即使短暂与男友分离,亦令她焦虑得无法工作或集中精神。有次男朋友和几位好友出海钓鱼,因为电话讯号差无法被女友联络得上,导致那位女士情绪彻底崩溃,非常害怕男友一去不返或从此不会再在她面前出现,从而引发起严重的惊恐症状而被送往急症室。
因此,当觉得生活因为以上的种种症状而受到影响时,应寻求专业协助,让医生作出详细评估,然后对症下药处理问题。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离别总是我们难以学会的人生课题。近年的移民潮见证许多离别,不少子女离开年老的家长到外地寻觅新发展,部分长者虽然深深理解和支持子女长大后离开家里,但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产生不安,造成身体不适,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对子女朝思暮想,更对生活失去热情及兴趣。
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在这段时间倒不如好好地享受当下,充实自己,珍惜每一次的重逢!

精神科专科医生 — 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心病还须心药医 : Facebook |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