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如何助妇女走出流产阴霾? 小心安慰说话造成二次伤害
新生命的来临难能可贵,得来不易。根据衞生署资料 ,在2018-2020年间,香港每年平均有约15,000宗流产个案。流产对妇女及其家人造成本极大打击,即使妇女的身体逐渐复元,但失去胎儿的伤痛却长存心中。流产妇女该如何面对哀伤的情绪?亲友又可以如何伸出援手?

流产妇女陷入内疚与自责的旋涡
「我是不是怀孕时做错事?」、「我怀孕时没有尽责保护胎儿」这些都是部分流产妇女的自白。大部分流产妇女会责怪自己,感到内疚,并不断思考所有导致流产的原因。但其实很少流产是由母亲所做的事情引致,大部分流产成因未明,常见的是胚胎或子宫有问题或药物影响等等。
除了自责,很多流产的妇女认为流产是坏事,于是向亲友们隐瞒,选择独自面对所有负面情绪,默默承受悲伤。将所有负面情绪压抑,长久下去,妇女的哀痛难以得到抒发,只会将负面情绪累积。
丈夫情绪较易被忽略 变成计时炸弹
母亲十月怀胎,失去胎儿必定感受到切肤之痛,但亦不能忽略丈夫的情感。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妇女流产后的情绪状况,而丈夫的情绪则较易被忽略。
在传统的社会上,男士普遍被定型需要坚强独立,甚至有一句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大部分男士把情绪埋在内心深处。面对流产,很多丈夫都不敢向妻子表达伤感的情绪。曾经接触过一个案,流产的妇女看见丈夫面对流产却处之泰然,认为他太过冷静,感到丈夫不 爱和不关心她和失去的胎儿;但其实刚刚相反,丈夫将所有眼泪独自往心里流。
由于夫妇在沟通上出现误解,令流产妇女的思考变得更负面,并认为自己不应太情绪化,妇女累积不少情绪问题,渐渐变得暴躁,经常因为丈夫「不关心」她而迁怒于丈夫。丈夫虽被误解,但因不想引发争执而选择逃避沟通。夫妇因而经常冲突,双方的关系亦变得僵化。
沟通对夫妇极为重要,双方最需要对方的支持和理解,夫妇间应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面对着丧亲之痛,夫妇二人正一起经历人生大事,对彼此的哀痛能产生共鸣感,夫妇间互相倾诉和表达感受,有助促进哀伤的进程和夫妇关系。

Photo by Adobe Stock
流产后掉弃婴儿用品有助减低伤痛?
当夫妇知道自己将成为准爸爸和准妈妈时,必定感到很兴奋,继而会搜罗很多婴儿用品,例如婴儿床和玩具等,为婴儿打造一个梦想的空间。但在流产后,有些家庭过了许多年仍不舍掉弃为胎儿准备的物品;有些家庭则选择掉弃这些物品,强迫自己忘记和消化流产的事件。
我认识一对夫妇,在流产后掉弃所有婴儿用品,将流产所造成的伤痛埋藏。直到几年后幸运地再次怀孕,他们的朋友恰巧赠送了他们早年为流产胎儿预备的同款被盖。他们在接收礼物时负面情绪爆发,埋藏的伤痛再次浮现。可见,他们一直未能消化流产的打击,流产的意外成为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只有解开心中的郁结,才能建立正面和积极的情绪,亦有助再次怀孕。
掉弃婴儿用品未必有助减低伤痛,这些物品对准爸爸和妈妈妈富有意义,代表新生命的到来。建议夫妇可先将物品收藏,直到情绪平伏和走出哀伤后才处理它们,例如留待下一胎使用或送给朋友,亦有将生命/物品延续下去的意义。

如何有助流产妇女走出阴霾?
一. 勿设定「一定要这样」和「一定要那样」的前设
有些妇女会为自己设定限期,例如在三个月内重新振作。谨记,每人哀伤的进程不同,复原的节奏不同,亦受不同因素影响。所以,面对哀伤不应勉强自己!
二. 家人的谅解尤为重要 若然家庭中有其他小孩,应否向他们隐瞒流产之事?这应视乎小孩的年纪,如小孩已达懂事的年龄,妈妈可考虑与他们分享。当表达有关生死和悲伤的事情时,家长可透过说故事形式、角色扮演或玩具描述过程,其后就事情互相表达自己的情感。小孩未必懂得表 达他们的情感,家长可观察小朋友神情和情绪起伏;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向小孩表达「不论经历什么,爸爸妈妈也会陪伴他一起渡过」,以建立情感支援。
若然家中有其他长辈,一般情况都会鼓励夫妇坦诚地向长辈表达。当然,夫妇亦有权选择不透露,曾经有个案因为夫妇与长辈的关系欠佳,就流产意外一事出现了很多怀疑、假设,和被怪责,导致夫妇的心理压力加重,家庭关系破裂,引申出更大的创伤。
因此,当亲友和长辈一旦得知流产事件时,亦应避免充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以免造成二次伤害。举例最常听到以下说话:
「你仲年轻,再嚟过啦,唔需要过份伤心」,甚至是「我都吩咐左你唔好食生冷嘢,你又唔听,而家搞到咁!」等说话。这使当事人感到自己的哀伤被否定,甚至增加自己对事件的罪疚感,从而加剧负面情绪。
当家人或妇女开始感到负面情绪影响生活,例如情绪持续低落、没有动力上班、出现大量负面思想(包括不停想为什么会流产等)及失去兴趣等,便应向专业人士求助!

精神科专科医生—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心病还须心药医 : Facebook |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