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劲 - 标本同治 遏止恶化 全方位抗击脂肪肝 | 中大说中医
脂肪肝初期症状不明显,逾半患者的肝酵素正常,往往易被忽视。长期脂肪肝更可大大增加肝炎、纤维化,甚至演变成肝癌的风险,故宜尽早介入治疗,务求全面防患及阻止病情恶化。
文:刘昭劲 部分图片:资料图片
增纤维化及癌变风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现时香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约四分一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单纯脂肪肝的初期常没有明显症状,超过一半患者的肝酵素正常,病情容易被忽视。脂肪肝同时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等密切相关。长期脂肪肝有机会形成脂肪性肝炎,容易进一步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
中医角度认为,肝主疏泄,即负责调节全身气的运动,须保持舒畅条达;脾主升清、运化,即脾负责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转化为气血,继而营养全身。脂肪肝的发病多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而引起。中医诊断称为「肝癖」,又名「肝痞」。
中医药改善多种症状
中医进行临床诊治时会透过望闻问切了解个别患者病情,参考西医检查结果,针对患者肝气郁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脾胃虚弱、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不同的情况,设计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研究显示,连续中医治疗可有助改善患者胁肋胀痛、腹胀、胃脘胀闷、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口干口苦、大便异常等各种临床症状,并可改善肝功能,调节血糖、血脂水平,预防及改善早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治疗以外,患者日常须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足够带氧运动。研究显示,持续以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如同时配合中医治疗,效果更明显。
为预防肝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脂肪肝患者应该重视日常的病情监控并配合针对性的中西医治疗。针对脂肪肝的理想中西医配合治疗,应该一方面有西医的诊治及定期检查,另一方面给予合适的中医治疗,调整脏腑功能,保护肝功能,避免慢性脂肪性肝炎引起的肝脏损伤,预防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脂肪肝辨证分型•
根据国内拟定的《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可分为以下常见的辨证分型:
1. 肝郁脾虚、痰湿阻滞
常见症状:肝区不适,易疲倦,头身困重,嗜卧乏力,胸脘痞闷,厌食油腻,口黏不渴,便稀不爽,尿黄。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疏肝健脾,化湿活血。
2. 肝胆湿热、痰阻血瘀
常见症状:肝胁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少尿,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活血,祛湿清热。
3. 肝阴不足、湿郁血瘀
常见症状:肝区不适,胁肋隐痛,甚至胁下肿块,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易疲倦。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数。
治法:祛湿化瘀,滋补肝阴。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专业顾问
注册中医师
刘昭劲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