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沙鱼涌秘密邮局 | 猛料阿Sir讲古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上月5日于西贡企岭下举行香港中共抗战遗址纪念牌匾揭牌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企岭下是抗战期间「秘密大营救」的重要逃离香港据点,带领抗日文化人士经海路撤离香港。
「秘密大营救」路线分水、陆两路,东、中、西三线离港:东线水路:九龙经牛池湾过九龙坳,到企岭下乘船渡大鹏湾,登陆沙鱼涌,最后转入惠阳游击根据地;中线陆路:大帽山,深圳进入宝安游击区;西线水路:长洲,澳门再转往内地。
企岭下过大鹏湾便到达国内沙鱼涌,因接近香港,在抗日时期曾在此设立一秘密邮局,可透过香港与世界通邮,为避过汉奸和日军耳目,邮局不设在固定地方及只在晚间灯光微弱下工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邮政服务受到严重影响,在沿海城市港口逐渐沦陷后,国内和国际邮务陷于停顿,中国邮政开辟新邮递路线,通过香港再经其他地方转运。
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攻陷,中国邮政通过港英政府于同年12月在香港开设「广州邮局驻港分信处」,办理沿海沦陷区和内地各区邮件之转运,后因日本向港英政府施压,分信局于1939年6月迁往深圳,但被日军不断侵扰,于同年8月迁往近澳门的前山,但日军于10月逼近,该局最后迁往当时沿海唯一出海口,西贡对面的沙鱼涌,10月18日成立沙鱼涌邮局,至1941年因日军追击,邮务于1941年11月告终,在开办的2年,共秘密处理近5百万件邮件。作为抗战时期南中国海唯一的秘密国际邮路,冲破日本侵略的封锁,维持与世界各国来往信件的寄递工作,通过这条秘道与世界联系及取得支援。
该邮局存在一直是一个谜,直至60年代才在「广东文史资料」被当年领导黎伯衡在一篇「广州邮局香港分信处联邮组」的回忆文章披露,但当时未被重视。直至1986年尾,在抗战时期曾在湖北邮局工作的潘安生(晏星)先生,在台湾创办邮政研究所及担任所长期间,在当年随国军撤往台湾的旧文件「昆明邮档」中发现沙鱼涌邮局秘密档案,整理后发表《沙鱼涌邮史秘录》,旋即获海内外邮学和抗战史研究重视,开启了中国抗战期间「沙鱼涌邮史」的研究。
2015年11月尾,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两岸四地邮学爱好者回到沙鱼涌,进行「沙鱼涌邮史研讨会」及展出当年成功冲破日本封锁盖上「沙鱼涌邮戳」寄到不同收件人的信件和包裹封片。
之后,沙鱼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研究邮学和抗战史人士,追根溯源、抚今追昔、铭记历史,今天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守护和珍惜。
我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来应对全球局势的不稳定与日本军国主义复辟。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