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纪豪 - 香港电影加油! | 无名指

  趁假期网上重温了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作为电影系毕业生我也有过电影梦,只是神差鬼使进了音乐行业,一做30年。

  在我毕业的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遭遇崛起后的最低潮,接下来20年,电影金像奖好像都由同一批台前幕后业者包办,那时候电影人连自己饭碗都不保,哪有空间给到新人?

  「沙士」后,香港电影受惠于CEPA,业者北上发展。合拍片的好处是,在简易审批下开发国内市场,坏处是合作方倾向拷贝香港电影拿手好戏,于是大量动作片、警匪片出炉,仍旧以90年代明星挂帅。

  这种复制港片黄金时代的做法对本地观众了无新意,时间久了竟促成了新晋电影人一次本土化浪潮。从喃呒佬到霓虹灯师傅,被忽略的微尘到轰动一时的奇案,都是地道香港故事,探讨平等和公义等年轻观众关心的议题,大量起用新演员也突破了「又是那些明星」的审美疲劳。

  这些年,喜见香港电影新血涌现,虽不代表电影业又再蓬勃,却带来了不一样的能量。电影金像奖看到很多新面孔,得奖与否都是好事,可惜本届奖项除了新导演奖,全部由3部电影垄断,难言「百花齐放」。

  同样情况亦从卖座成绩见端倪,近年票房纪录屡次被破,却未必能挽回更多本地制作失利的颓势。卖座不一定叫好,获奖不一定赚钱,可惜艺术高度和商业成就两项指标只倾向少数影片,说明香港电影仍需努力。

  今天是「全港戏院日」,票早已卖光。如果观众因为特价才愿意入场,平日不支持,那明年只会有更多电影院倒闭。孝顺妈妈,也不会等到母亲节吧?

资深唱片人兼乐迷
谭纪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