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中外手机App大不同(四) | 北漂见闻

  内地手机App较海外同类产品对手机存储空间的占用更大,除了功能臃肿、广告繁多外,另一个潜在原因或在于其收集用户讯息数量更多。

  收集用户讯息,本文的讨论主要涉及互联网服务商,这一点早在7年前已成为「公开的秘密」。2018年,全球最大的中文互联网搜寻引擎百度创办人兼董事长李彦宏,在某个公开场合公开发言时「泄露天机」,表示「中国人愿意用私隐换取便利」,言下之意内地一系列的免费互联网服务,例如即时通讯、地图、打车、网购等App,一直在后台默默地收集并分析用户数据。该言论当时虽然引起轩然大波,引起网民的口诛笔伐,但舆论风波过后亦不了了之。

  今时不同往日,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安全法》生效以来,企业获取用户数据的手段虽有所收敛,亦转向更依法合规的方式。但实践中各种「阴湿」方式仍屡禁不止,例如将某些授权的按键默认设置为同意,除非用户主动点击取消或不接受。笔者上周专栏提到的微信、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工具皆是典型例子,一方面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植入已能做到「千人千面」,另一方面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刚刚跟朋友面对面讨论某个话题,再次打开小红书时已能收到相关内容的帖子。

  不仅如此,近年来伴随着数据分析技术演化,消费者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忧虑始终亦未能消除。典型例子为不同品牌手机用户,看到的网购商品或打车价格亦大不相同。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