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恩 - 老底子上海味道|好好过日子

下午去潘迪华姊姊家闲坐,谈天说地,说上海话,吃上海味道的菜肉馄饨、双档(面筋百页包)当下午点心,十分亲切。

潘姊姊说起前两天看我写王家卫拍的沪语电视剧《繁花》,她说当年王家卫跟她讲,最想好好拍一部关于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戏,现在的《繁花》说的虽然是九十年代的上海,但沪味浓郁,总算让他了却心愿了。

如果知道王家卫的这个理想,便也不用再执着于《繁花》的场景到底属不属于哪一个年代,他拍的,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只属于上海的味道。就像我提及潘姊姊在《阿飞正传》,在《花样年华》里说的那一口带苏州韵味的正宗上海话,那实在也是王家卫寻求的一种老底子上海境界。潘姊姊说她拍王导演戏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就是对白起码要提前一天交给她,好让她有时间揣摸准备,所以她演的上海女人才那么活灵活现。

上海话是十分生动的语言,跟香港话一样,夹杂了些许外来语,其中不少来自英语。比如水泥路叫「水门汀路」,来自cementing(上海话里的「水」发音为「si」);日光灯里的起动器叫「斯达特」,来自starter;暖气叫「热水汀」,来自steam;屋顶上的「老虎天窗」,来自roof;电插头叫「拨落头」,来自plug;「红头阿三」是说头上包了红布的印度人,因为从前在上海的印度人一开口就要来一句「I say⋯⋯」,用上海话发音就是「阿三」;有格调的男人叫「老克勒」,「克勒」就是colour;从前上海某种男人被称为「毕的生司」,乍听还以为是甚么绅士,却原来出自英文「empty cents」,身无分文的穷光蛋,生人勿近。

李纯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