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坤 - 宽以待人|气定乾坤
相信大家也听过这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之所以说起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传世名言,是因为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宣布,每年的11月16日定为「国际宽容日」,旨在强调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平等、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与其他许多「普天同庆」的节日相比,「国际宽容日」的知名度显然有些逊色,不过千百年来,古今中外都传颂着许多关于「宽容」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天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接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清朝时期,相传大臣张英位于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因建屋争地而起冲突,张家倚仗「朝中有人、位高权重」,修书一封要求张英出面;岂料张英阅毕即复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明理,遂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状亦深感惭愧,同样退让三尺。这就是当地著名的「六尺巷」由来。
1990年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被囚禁27年之后终于重获自由,正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却选择了宽容与和解。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三则小故事从历史中走来,依然生动鲜活,诠释了宽容二字的「修身、齐家、治国」智慧;温故知新,在世事纷扰的当今时代,在人类努力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路途上,更显高尚、珍贵。
宽容,不是毫无底线、黑白不分的纵容,而是接纳差异、和而不同;是尊重、理解与欣赏。由此产生的将是和谐、共融、多元——这正是一个社会成熟、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或者,我们可尝试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不完美。「国际宽容日」只有一天,但心存厚道、宽以待人,却是每天的修炼。
杨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