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警帽|猛料阿Sir讲古

香港警队公布前线军装警察及交通督导员于今年九月一日起,在户外执行职务时改佩戴棒球帽(baseball cap),目的是切合行动需要及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以往的警帽则会在特定仪式或场合佩戴。

在英治时期,市民为免麻烦,所谓「生不入官门」,这个概念直到回归前警队开始发展为服务型警察队,才开始有所改变。英治时警察工作量不多,警队高层把注意力放在形象工程上,警官级要着重一般前线人员(主要是警员)的仪容,除要求整齐清洁外,每天出更前有更前检阅,包括装备是否齐全和整洁,男警有没有剃须(根据警例,留须是要申请的,但实际执行只限于华籍警长和警员),女警员头发是否扎入发网内、不可浓妆及穿戴过多饰物等,更规定任何时间都要戴著警帽。不但在街上巡逻,在警车内亦一律要戴帽,早期使用车身高的英国车,华人个子不高,带帽坐在车上没有问题,偶尔一些外籍同事因个子高而不能端正靠椅背坐,致帽子碰到车顶。

七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一些车身较低房车型的警车,戴著警帽在车内很易碰到车顶和影响颈部活动,很多前线同事反映希望在车内不需戴帽,但高层反应是因为要仪表整齐和好看,在车内一律要戴帽,因为不方便和天气热(那时警车是没有冷气的,即使原厂有都被拆掉),很多同事都「偷偷地」在车内把警帽除下,但如果被一些喜欢生事的中高层上司看见,就平添不少麻烦,小则面斥,大则遭纪律处分,特别是一些叫「礼王」的上司。虽然很多前线人员都不满,但管理层的固执及离地,总是不得要领。

直至九○年左右,第一位华人李君夏当处长时,很多大贼持枪在港犯案,一时枪林弹雨,子弹横飞;因安全理由,多次向上级反映:在车内戴帽,会影响头部活动和使用枪械的灵活性,而帽上的金属帽徽更反光,容易成为射击目标,才获准在巡逻车巡逻时可不戴警帽,但在非巡逻时,为了仪表,在车上仍要戴帽!

不同形式的警帽亦因不同年代和需要而改变,不易被风吹掉的贝雷帽(Beret,用了警察蓝的蓝色)最初引入供水师(警)佩戴,后更成为机动步队(Police Tactical Unit,PTU蓝帽子)的标记,而近年更设有恒常机制定期为制服及配备作检讨,因应行动需要及时代发展,审视及评估不同单位的情况,就统一性、实用性、安全性及舒适度作出平衡,为前线人员提供适时的制服和装备。

交通部是最先获批准佩戴棒球帽的,后扩展至人群管理工作时使用;其他方面更有单车、电单车保护头盔和反恐防暴头盔等。这些新引入帽子与头颈部保护装备和传统的其一分别是再没有阶级之分,一视同仁,没有因不同阶级而有不同帽边和装饰等,侧重美观和实用性。相信香港警队是世界上其中一支拥有最多不同款式帽子和头颈部保护头盔(Headgear)的警队﹗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