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多元奥运

  本届东京奥运会破天荒无现场观众,再加上爆冷消息多,甚有别开生面之感。
  首先俄罗斯运动员登上颁奖台,现场演奏的不是俄罗斯国歌,而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第一号的第一小节。因为俄罗斯曾于上届冬奥爆出禁药丑闻,结果遭世界反禁药组织处罚,直至二○二二年前,都不可以在国际比赛中展示俄罗斯国旗及演奏俄罗斯国歌。据悉俄罗斯曾要求以爱国歌曲《卡秋莎》代替国歌,但遭国际奥委会拒绝,最终选择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
  这则花边新闻相当有趣,卡秋莎之歌,流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因为苏联的文化影响力,而为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所熟悉。不知是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历史,与全球化之国际环境,尤其是奥运之「天下一家」的宗旨,相当格格不入,在现场播放这样的歌曲,或令人产生不必要之困扰,遭奥委会拒绝。反而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帝国的文化品牌,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全人类公认之瑰宝,入选之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古典音乐界,是家喻户晓之名作,其艺术造诣与成就,远远跨越政治时空,这本身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再者,在一些长期为「奖牌大国」势力垄断的赛事中,压倒性的优势似乎不再。八十年代冷战期间,美苏分庭抗礼,赛场上火药气息强烈,比拼奖牌,战况也相当激烈,但时至今日,世界局势巨变,苏联、东欧完全变了模样;即使美国,也不复曾经之光辉,美国运动员的表现与斗志,无甚惊喜之处,甚至有人质疑,美国运动员花太多时间与精力,专注于身份政治,已将目标转移到多元性别平权,而不是投入竞赛。
  如果美国队确实有一点「心不在焉」,包括运动员在赛场上甚至不能认同自己代表美国出战,则赛果爆冷,花落别家,也是理所当然:譬如英国获双人跳水金牌,以及四乘二百米男子自由泳夺冠,战胜俄罗斯与澳洲,美国只排第四;英国上一次在泳赛中取得如此优秀成绩,已经是一百一十三年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大英帝国的时候。
  还有日本在滑板比赛中夺得两金,而滑板从街头技艺,登堂入室,成为正式国际比赛,令人大开眼界。这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赛事多元,结果多元,颁奖台之音乐与色彩多元,这才叫有看头。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