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去完「赛马会」再去「马会」 | 神耆商机

  笔者早前出席晚宴,席上一位精打细算的长者和大家道别:「听朝先去『赛马会』(诊所),可能晏少少才去『马会』(会所)见你哋!」其他朋友打趣道:「你赚晒啦!上昼睇政府医生,下昼去马会叹茶、焗桑拿。」那位长者教路:「『赛马会』第一次预约要打无数次电话先约到,但约覆诊就简单得多,最主要系我得闲,预约咗等下也无妨。私家医生睇一次动辄千几蚊,就算约咗咪一样要等!」

  姑勿论这是否滥用公共资源,相信很多人都同意,香港医疗成本相当高,就连有钱人都「肉赤」。即使在政府医院就诊,「通波仔」、癌症用的标靶药物等部分治疗都未必有全额资助。个人医疗保险虽然相关涵盖广阔,但亦非万能;即使在保障范围内,索偿额也有上限。过往有研究指出,4成美国人在确诊癌症后,两年内便会耗尽积蓄,而存活者破产可能性是平常人的3倍。

  香港人出名长寿,但长期病患情况同样惊人。全港需要长期照顾的长者多达约33万人,占同龄人口约17%。医疗使费对大多数退休长者来说是一笔沉重负担。有钱人分享:「遇上危疾,随时花光半生积蓄,请个私家看护一日都要咗你3000蚊。我有个朋友间大屋,医疗设备配置到成间医院一样,日日有医生上来,你话几『和味』。」

  已故著名现代文学家巴金曾说:「长寿对我并非一件好事,而是一种惩罚。」有位长辈认同称:「我少时不养生,𠵱家咪要养医生,做电疗、化疗都好辛苦。其实每个人都系行𠮶条路,无谓嘥钱插针又插喉,苟延残存。我𠵱家走已经是『笑丧』了,『安乐死』反而可以留返多啲钱俾仔女。因此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无痛离开,真是一种福气。」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