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孤寒自己vs孤寒别人 | 神耆商机

  笔者近日与几位「老」朋友讨论一则花边新闻,谈及有地产大亨邀请传媒朋友到府上作客,焦点除了在大宅设计和楼市前景,竟然还落在一张照片──富豪用鱼蛋、烧卖、棉花糖等食品奉客,成为一时佳话,也引起网民揶揄:「唔孤寒就做唔到有钱人啦!」

  有位老板不敢苟同:「传媒茶聚重点在于交流,食物并不重要。当你系朋友,才以简约式招待,倍感亲切。而且通常茶点都无人食,这样亦可避免浪费。」

  另一个长辈回应:「我哋这一代吃很多苦,很明白『小富由俭』。日常生活已习惯节俭,应花则花。孤寒自己从来无问题,不要对他人过于孤寒就好了。主要系目前经济前景不明,『开源』谈何容易?很多老板都无奈要『节流』、孤寒埋人哋(员工)。」

  很多长者普遍属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代,因此储蓄意识很强。存款保障委员会最新一份港人「储蓄安全感」指标调查发现,港人平均每月储蓄金额为9800元,而准退休人士平均需拥有545万元储蓄,才觉得有足够「安全感」。另近4成人表示,储蓄的主要目的是「应付不时之需」。

  「悭钱」是华人根深柢固的金钱观,其中中国储蓄率一直在世界排名前茅,甚至多次位列全球第一。此外,亚洲国家的储蓄率往往比欧美国家高。以2021年的数据来看,新加坡(49.1%)、南韩(33.9%)、印尼(37.9%)都是全球储蓄率首10名的「常客」。

  有位同场长者感慨:「『少时不养生,老来养医生』。知唔知住一晚私家医院ICU几钱?我哋无买保险,只能靠自己储蓄。孤寒自己也好,孤寒别人也好,成世人悭埋啲钱,其实最后就用晒嚟睇医生。」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