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推售策略思考
政府日前公布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新的卖地表,除却6幅滚存住宅用地,新增了6幅住宅用地,商业及工业用地各3幅,共12幅新增用地。当中焦点要数,金钟廊重建项目的商业用地,可建楼面面积接近107万方呎,市场估价超过200亿港元。然而,最终土地价值能否按市场预期实现,仍需视乎政府的土地推售策略。
未来5年供应达669万呎
《预算案》公布后不久,去年卖地表中的商业地王,位于旺角洗衣街与亚皆老街交界的商业地皮,录得招标结果。这块去年估价曾高达逾220亿的核心区域地王,最终由新鸿基地产(00016)以低于市场估值下限16%的47.29亿投得,消息一度令市场哗言,并就政府的土地推售策略,存有质疑。
纵使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在年初公开声称,香港并没有「高地价政策」,政府推地的策略「随行就市」,不会低价出售土地。然而亦有争议声指,核心地区的地王,难能可得,即使政府有责任需要稳定各类型物业的未来供应,然而审视九龙商业用地的供应,2023年度甲级写字楼供应量约为165万方呎,至2025年供应量高峰期达310万方呎,未来5年供应量更达669万方呎。
反之,2022年,整体写字楼净吸纳量逾35万方呎,预计今年升至40万方呎,未来5年净吸纳量可望随经济改善继续增长,唯市场仍需要长时间消化新增供应。由此可见,市场对于大型商业用地的需求急切性,亦从成交金额便已反映。如果政府需要就新增供应平衡发展,短期内可以考量推出中小型地皮,因时制宜。在土地收益方面,政府亦可考虑透过推出更多工业或中小型住宅用地土地,及加快换地申请,巩固土地收益来源。
巩固土地收益来源
在推售的时间点上,需要考量市场气氛,宏观经济环境,亦可以灵活运用投标或者拍卖方式,以维护政府及公众的最大利益,释除各界疑惑。
2023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