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豪 - 简约公屋效益成疑|二叔公启事录

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目标5年内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并承诺公屋轮候时间封顶,目标整体公屋轮候时间4年内由6年降至4年半,全力实现房屋政策提量、提速、提效、提质。

本港土地问题由来已久,基层市民难以承担私人物业高昂价格,加上资助房屋轮候时间长,全港逾21万人口被迫屈居「㓥房」。简约公屋的出现,源于未来10年公屋供应会「头轻尾重」,在传统公屋供应到位前,简约公屋可为轮候传统公屋3年以上的申请者提供合适的短期居所,正如特首所指,「㓥房」环境恶劣,多住一日都嫌多。

然而简约公屋政策原意虽好,披露具体造价后却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目前当局拟向立法会申请拨款267.9亿港元,相当于每个单位平均成本约为89万港元,相比之下,过渡性房屋、传统公屋及居屋则分别为55万港元、65万港元及76万港元,前者造价冠绝其他公营房屋类型。简约公屋作为临时性质居所,寿命仅为5年,传统公屋可住至少20至30年,两者成本效益差异巨大。

再者,部份简约公屋选址相对偏远,一半供应均来自新界地区,包括两幅屯门用地,粉岭及元朗各有一幅用地,交通及生活配套或较为不便。当然,简约公屋拟定价为同区公屋租金九成,会有一定诱因。

简约公屋乃现届政府纾缓公屋轮候时间的权宜之计,期望政府在增加短期供应、改善居住环境前提下,亦要兼顾建筑成本效益。
霭华押业主席
陈启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