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楼投资价值

受疫情拖累经济及近几个月供楼利息飙升的影响,一手及二手住宅交投从2019年平均每月约4930宗下降20% 至2022年头10个月平均每月约3980宗,其中一手住宅的每月交投宗数跌幅较严重,达45%以上。而五十年楼龄以上的住宅旧楼成交交投宗数,亦由2019年每月平均约520宗,下跌三分之一至2022年首10个月每月平均350宗。在楼市调整时期,旧楼单位仍有投资价值?

买家购入旧楼的原因,除发展商收楼合并重建,和业主自住外,以往有不少投资者著眼市区旧楼位置方便,容易分折多个分间单位(俗称㓥房)出租,收取比一般住宅更可观的租金回报。唯近月按揭息口上升(11月的最优惠利率已达5.325% 或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IBOR) 挂钩贷款按掲利率上限已达3%),令这些旧楼的投资吸引力降低。现时租金收入可能不足以支付按揭贷款。

再者,《业主与租客(综合)条例》第IVA租管条例就㓥房租金管制在今年一月生效,基本上限制了㓥房在租约首两年内不能加租,第二个租期租金的加幅亦在10%内。这无疑更限制业主调整㓥房租金的弹性,令投资这些旧住宅单位的吸引力减少。

买家在购买如楼龄50年以上或没有电梯的旧楼单位,除了要考虑管理、治安、潜在楼宇维修费用等不少负面因素外,更要留意旧楼单位按揭成数比一般住宅较低,按揭年期亦较短,很可能不足三十年贷款期等因素。

观乎以上因素,旧楼单位的流通量或恐会继续恶化。生活在旧楼单位的业主想改善居住环境,爬升换楼阶梯将更加困难。

现时楼龄达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达8700幢,占全港私人楼宇总数达20%。而这些楼宇数目增加速度相当快,未来数年以每年600幢增长。而楼龄达7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数目,亦已达1000幢。政府为了加快旧楼重建,改善楼宇安全以及市区的居住环境,于2021年年底展开政策检讨,建议更新《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近期发展局提交给立法会文件提出了建议,其中包括建议楼龄5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强拍门槛降至不少于70%,楼龄达7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强拍门槛降至不少于60%,以促进或加快私人市埸的旧楼重建步伐。

市建局为法定机构,一直推动「重建发展」和「楼宇复修」,以应对市区老化问题。唯所支援的旧楼维修以及旧区重建一直牵涉公帑的运用,如政府免却市建局换地补地价的政策等。加快利用私人市场力量进行旧楼重建,除了减少要用公帑维持旧楼楼宇质素,补贴市建局市区重建,改善市区容貌和楼宇安全外,亦可释放旧楼单位的价值和流通量,对整体社会都将有裨益。

2022年12月19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