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看楼市 基本面变化?
有投资经验的读者,深谙衡量资产价值及未来前景时,必先考量所谓「基本面」,即维系价值的根基成份。香港楼市过去十年接连升幅,主要由于需求和供应等基本面带动。过去多年由包括长年累月的低息环境、人口高经济利益带动的高流通力以及紧张的土地供应,一直维持楼市交投动力。
然而,经历环球加息以及人口下跌的影响,本年楼市骤现量价齐跌,翻看土地注册处纪录,年内住宅物业成交,直至十月,仅仅达到去年同期的45.5%左右。一般大众憧憬在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会有新政策改善现时的情况。且回归基本面,再拆解政策内容,窥探未来楼市。
首先,随著美国需压抑通涨为由,全球踏入加息周期,变相供楼负担加重,令不少准买家对入市持观望态度。目前本港按揭利率约维持在2.75厘,比较历史加息周期的数据,仍属于较低水平。以 2005至2007年的加息期为例,按揭利率曾一度上升至5.5厘。高力国际研究部预测加息周期将延续至 2023 第二季,至到来年7月开始回调,来年第三季起一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折息(HIBOR)将稳定至2.8厘的水平,来年住宅物业楼价预期仍有5至10%跌幅。随市场调节楼价,缓和供款压力下,加息节奏渐渐放缓,按揭利率对楼价的影响,只待市场随时间消化。
受到香港近期流动人口下跌影响,人口政策一如所料,成为《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当中最受业界关注的寛免额外印花税政策,最终出台则是居港七年,成永久居民后,可获退还置业印花税(BSD)。市场虽普遍看淡,政策能否即时刺激市场,惟不能漠视实际数据。由 2016年至2022年间经过去六项人才入境计划获批的人数达到33万人,其中居港满五年的有18.4万、满四年更高达25万人,这些合资格人士变相只需待二至三年便可获退还税项,可见这政策有充足的诱因,加快人才在港置业。最近屯门黄金海岸便有类似成交,成为短期不可忽视的市场承接力。
最后在土地供应方需,新一份《施政报告》具明显决心,增加政府土地储备及供应,包括公布「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的更多发展细节、研究降低楼龄50至70年的强拍门槛、加快「生地」变「熟地」的行政流程及加快发展将军澳137号地皮等。市场疑虑过多的土地供应会加剧楼价的调整。不过须注意房屋土地政策方向的「公私营房屋七三比」,使私楼供应量往后十年仍只维持在每年14000伙水平。这供应量对改善市民生活,「住好啲」,「住大啲」的愿景有必要维持。
总结从楼市的基本面而言,近期经济环境及人口缺失令近期楼市有所调整。而《施政报告》虽有对症下药,惟并非即时能扭转局势。惟中长期观之,楼市经济为周期式运行,政策有效积累购买力,市场渐去泡沫,反映投资价值的租金回报上升,加以更成熟的基建发展,将有效为本港形成继而成长的空间。
2022年1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