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中日关系靠经贸维持|恒声集

昨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踏入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互致贺电。回顾过去50年,两国之间的关系受到历史纷争、领土主权争议、中美博弈竞争下的不同立场等种种挑战,显得忽冷忽热、若即若离。

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讲,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争端等事件,都引起了中国国内民众的大规模反日情绪,而近年来日本明显「站队」在美国那边,加入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更是有损双方关系。另一方面,对于日本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崛起,让日本危机感骤升,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而原定于2020年的东京奥运期间习近平前往日本进行的国事访问,亦因为疫情而最终告吹。

尽管两国关系频起波折,但却在经贸合作方面保持稳步发展。在中日建交前的1971年,双方的贸易额为9亿多美元。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已经发展达到371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今年首八个月,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总值为1.57万亿人民币,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比增长12.3%,占同期总贸易额的6.3%。中国更是连续15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技术、市场及资源上为高度互补的状态。在日本方面,资源稀缺的国情让其不得不依赖部份中国出口原材料,尤其在重稀土方面对中国依赖度高达90%以上;而日本的大型跨国企业,例如丰田、本田等车企,更是需要中国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来进行发展与扩张,从而反哺国内经济。而中国内地这边,日本的先发产业优势及先进技术,对于提高国内的高端产业竞争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正逐渐从疫情中复苏的全球经济面临重大的下行压力,尤其在欧洲方面,形势更是不容乐观。然而相比之下,东亚地区因有较为庞大的人口基数,且区内的商品高度互补,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形成相对较为完善且独立的区域内供应链。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为例,今年首8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4%,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5%。

笔者认为,日本需要认识到自身在地理及经济上都离不开亚洲,舍近求远地追随美国的步伐,对于前景不乐观的日本经济来讲并无裨益。中日关系只有重新聚焦于互利的经贸合作,才能营造出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塑造对经济发展更健康的局势,形成良性循环。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