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欧美政策与企业利益脱钩|恒声集

日前,路透社消息指出,德国经济部正在制定一篮子措施,包括考虑取消向在中国经营的德国企业提供国家投资出口担保,以降低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此前,德企若在海外投资受损,德国政府将为其提供部份补偿,在其海外投资高达291亿欧罗的担保额度中,113亿欧罗为在华投资。

回顾过去的数年,西方国家由于中美博弈及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都有意引导产业回流本土,这种趋势在今年初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愈演愈烈。

在欧美政府出台不同政策希望将产业转移出中国的前提下,随着越南、印度等国的制造业产能日益追赶,再加上中国内地严格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对外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中国今年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却不减反增。

根据中国商务部19日公布的数字,今年1-8月中国FDI金额达到89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其中,根据美国智库Rhodium Group公布的欧洲对华FDI数据,今年上半年欧盟对华FDI总金额高达55亿欧罗,高于2021年及2020年同期的48亿欧罗,也较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的54亿欧罗更多。

而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近日更是在广东省举行了隆重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耗资约100亿欧罗的项目建成后,湛江市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创下了德企在华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了欧美政府与民间企业的步调出现了不一致。

其实,企业作为商业性民间机构,所做出的决策都必须对股东、持份者及员工负责,需要寻求自身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对最有潜力的市场进行集中投资。

中国一方面作为拥有完善且大规模制造业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极其便利的配套生产制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而在种种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威胁的越南、印度等国,目前的基础建设并无法为产业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人均GDP远不及内地,前者的人口更是只有中国内地的十四分之一。因此,尽管这些「后起之秀」对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在更高端的制造业领域,中国仍是「一枝独秀」。

正如德国福士集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言人凯尔(Georg Kell)所言,「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很多人的幸福得益于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投资行为,未来中国还将演变为革新技术发源地。」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